语文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258 浏览:67975

摘 要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十分重要的,要强化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要培养学生对语感的体味能力,要回归文本.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回归文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技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强调能力培养,需要依托文本拓展延伸,这里有个处理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处理问题.所谓的拓展延伸并非是不着边际的开放.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作课,总是要来个“拓展探究”“探究延伸”等之类的环节.事实上有好些是花架子,没什么意义,似乎没有了这个环节就不符合新课程理念.拓展延伸必须在阅读教学时,回归文本,在课标要求的范围内来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而非流于形式的讨论和泛化,抑或花拳绣腿,或是毫无目的的“作秀”,甚至歪曲文本、肢解文本.

一、要强化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1.“读”是对文本整体把握的最重要手段

书读三遍,其义自现.曾几何时,校园的朗朗读书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标准化的朗读和演示.语文教学说穿了就是听、说、读、写,在整个的目标中“读”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语文的“读”通常意义上有默读、朗读、速读或者浏览等,这里我们所说“读”应该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它是在直接介入文本的过程中融入读者(即学生)对作品的感知、感觉和感受,是生理活动、心理需求和社会体验的“人文精神的声音化”.通过读学生可以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的内容、情节,品味优美的语言、节奏,体味作者思想感情.读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的切身体验,这是其他任何方式所不可替代的.

2.根据文章体裁要求来整体把握

新课标淡化了文体,淡化文体是针对传统教法过于注重体裁而言的,但绝不是说必要的文体知识学生都不需要掌握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曲解课标,事实证明:学生必需掌握必要的文体知识.因为不同的文体特点,具有不同的文体的思路,这些对阅读教学具有指向的作用.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让学生通过作者的叙述了解百草园的美好和三味书屋的枯燥,从整体上把握情感,从而突破教学重点把握全篇脉络.

二、要培养学生对语感的体味能力

教师抓住文中几处关键而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深切感悟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感悟文字丰富的内涵与魅力.学生在这样品味、感悟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获得体验与感悟的方法及能力.因此,学生必须通过“读”才能对语言加以品味,才能对文体把握,进而进一步理解内容.


但是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文章的文体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过多地去分析文体,只需掌握必要的知识,做简单的分析即可,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真正要下工夫研究的是文章的内容,而内容的主要载体是语言.在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的情感,领略到作者措辞用句的巧妙,从而产生共鸣.因此,回归文本,实际上就是教师在真正意义上指导学生揣摩、品味关 键 词 语、重点句子以及独特的写法(优美的修辞等),并对这些重要的因素做反复的推敲和诵读,从而完成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至关重要,只有依靠必要的手段才能达到.语感体味能力的养成要依靠积累,而积累只有靠学生的诵才能获得.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文章时常会自主背诵下来,这就是积累的过程.是充分融入情感的美读,即有感情地吟诵(背诵)自己喜欢的文章.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就是让学生在读中享受优美的意韵及作者的感情,达到品味和积累的目的.语感培养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之一就是阅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简单的语言都说出了语文阅读的重要性.要想读出文章的韵味及深层含义,就必须经过反复地朗读,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品味与琢磨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仅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且是不可须臾或缺少的,是衡量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标准,并且还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语言基础,并且准确地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感情信息,把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提升到一个比较重要的层次,然后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从而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拓展、充实和提高,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朗读中,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把握微观语感的训练.这些微观语感主要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当上.如记叙文描写特别富于表现力的地方,这些词语往往独具神韵.如朱自清的《春》中的“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从土里生出来等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蓝了花,赶趟儿似的等另外,言外之意最丰富的地方,意在彼正是语言表达最成功、最精当之处;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地方;语言表达看似矛盾的地方;上下文联结特别紧密的地方;有乐感的词句段落.

回归文本是依托,走向生活是目的,对此,我们不能天马行空.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