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有效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358 浏览:128673

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费时多、成效少的弊端.如何费时少、成效高,就成了需要解决的难题.这一难题,我认为应优先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习”的渐染.学习,既要学又要习,就是让学生想去接受新的事物并能自觉地温习掌握.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段话深刻阐明了“自得”之意.宋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张载也说过:“须是自求,已能寻见义理,则自有旨趣.自得之,则居之安矣.”他从学生求知心理学这一方面,阐明了“自求自得必致意趣横溢,成为永久不衰的学习动力”.比如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它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方式才能进入作品,也只有用空灵含蓄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内涵.倘若教师将自己领悟的这种飘忽、朦胧美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未必就能明白、掌握;倘若教师引导学生去感悟,又一再地温习,他们就必有所得.如果只讲不习,知识便无以转化为能力,“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功在于习,至少有四大好处:一是巩固已得知识;二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四是从看到的学习成果中倍添兴趣,激发求知欲.

第二,“能”的培育.现在的学生,其自尊心、自信心都很强,希冀凭借自己的能力来获取知识,他们既有依赖性,又有独立性.老师有必要因势利导,小心诱掖,培养其自求自得的能力.明确了学生的学应重在自求自得的道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要革除以教师为中心的陈规陋习,而改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接受课堂教学内容,指导他们灵活地应用.课堂讲授,无疑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教师的讲授毕竟只是从外部灌输信息,接受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则,教师的讲授只能起“领路”的作用,而万里征途还得靠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地去迈.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而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阅读,感受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人情美和人格美.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有优美、壮美、凄美,都是作者的感性显现.作为审美活动的阅读,应该从文本中感受美,发现美.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挖掘这些美,对学生的能力铸造大有裨益.其次要读写互动.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读可以让学生接触许许多多的文章样式和品种,它们能为写提供良好的方式和借鉴.但是,读也靠写来促.写的过程中词语的运用,篇章的结构,都会受到所读文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写不下去了,会有意识地去阅读,以寻求启发和借鉴.


第三,“乐”的创设.要使学生乐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带领学生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学习语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自主的实践中趣味盎然地学习,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自尊和自信.老师鼓励同学们敢于、乐于“我晒我惑”, 引导学生“学着做―自己做”,实践“站起来―走出来―说出来”的生态课堂.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来丰富生活,并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使他们在自我展示中,真正“乐”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建立起自信,促进他们去学习、去探求.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以激励性的语言、动作让学生不断地产生兴趣,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越学越想学,正如心理学家盖兹说的: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产生满足的感觉,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