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学的一点感悟

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094 浏览:155766

使用与新课程标准相配套的新教材已经几个轮回,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已经消褪了当初拿到新教材时的新奇、迷惑,留在脑海中更多的是新课程带给师生的深刻变化.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谈一谈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要适度

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往往是知识的纯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脱节,从而造成学生机械地加以接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而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简单机械化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过于追求情境化,例如“分组做游戏玩”、“上街写东西”等,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从而让数学课堂变成了“集市”.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总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不能为设置情景而设置.

二、摆正教师位置,真正让学生重探索,享受学习的快乐

在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是常见的教学方式,教师是一位“独奏者”.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但是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实践让我们明白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三、不要将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但是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四、不要让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但是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电脑屏幕替代了小黑板,视听图画晃动频繁让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反而忽略所学知识.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