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断想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041 浏览:153438

一、作文活水从何来

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面对文题,常常觉得腹内空空,没什么可写,即使勉强成篇,也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或者东拉西扯,胡编乱造,没有真情实感.特别是农村学生接触外界极少,阅读量少,作文素材积累较少.因而,学生作文时只能胡乱编造一些不切实际的故事.那么,作文的材料从哪里来?又怎样积累、储备材料呢?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虽为《观书有感》,却也道出了作文真谛.如果说一本书是“天光云影”的一泓清泉,那么,作文的源头活水就来自于常变常新的生活.

作文的材料主要来自现实生活.同学们在家庭生活中,在学校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各种各样的景和情,这些都是作文的素材.但是,生活中这些丰富的宝藏,却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发现.有的同学虽然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但是,却让许多生动、有意义的材料从眼皮底下偷偷地溜走了.所以,要使常变常新的生活成为作文活水,其关键是要有“渠”,唯有如此才能引来“源头活水”入文中,否则,“源头活水”终将与作文无缘.渠道,靠的是打通;打通,靠的是学生思维之钻.这就需要帮助学生为迎来作文活水而殚精竭虑地开沟通渠.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寻作灵感.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可以采用记日记的方式,要求学生把一天当中有意义的事记录下来.

二、“有意义题材”的反思

偶然翻阅十年前的《作文教学笔记》.看到如下的作文指导:“等要选择有意义的题材,如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就很有教育意义等”看到此,不禁心头一震,旋即泛起了说不出的滋味.现在看来,如此作文指导,如果不看对象,确实无可非议,但如果从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来看,就显得很教条了.如果再把“有意义”内涵界定为“好人好事”,这就更把学生引入了狭窄的胡同.中学生同样生活在世俗之中,世俗生活哪有那么多“好人好事”专为中学生作文之用?曾在网上看过一名中学生的作文经历:小学四年级时,老师让写“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他就在作文里写了父母吵架、打架.妈妈劈头一番教训,“家丑岂能外扬?应该写爸爸妈妈带你去动物园.”五年级时,他在作文里写同学的自行车坏了,开始打算陪同学走回家,但到半路饿极了,决定还是先回去了.妈妈又批评说,应该写“有难同当,我要跟你一起走回家等”就这样,按照妈妈要求写的文章,无一例外在老师那里得了好成绩.渐渐地,真实的自我在作文面前关上了心门.


可见,一些老师、家长在指导作文时,如同培育盆栽,不顾其生长的自然形态,只顾朝自己理想的方向“一日三拗”,可谓“盆景式”教学,在作文与青少年真实生活、真实内心之间划出鸿沟.

三、“观察”小议

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往往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学生的作文,写得具体、生动的不多.学生的作文,在描写景物、刻画人物时,往往笼统、概括的文字太多.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观察:不了解自己所写的对象.

因而,或瞎写一气或胡编一通.

观察是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一种方法.人们常常以为“观察”就是“看”,但“看”不等于“观察”.观察除了“看以外,还包括调动耳、鼻、舌、身等一切器官对客观事物进行体验,以完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品评等.善于观察,无论是对作家还是对科学家都是十分重要的,世界上一些伟人差不多都是从小就善于观察.如,达尔文经常对一些植物、动物形态的观察进而诞生了《进化论》,牛顿观察苹果树推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莎士比亚对社会生活的细心观察著作了《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四大悲剧.由此可见,学会观察对我们广大学生在写作中还是有非常重要的.

作文素材的获得离不开观察.观察可以使学生养成积累材料的好习惯.观察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便把“观察”二字捧上了作文制胜的宝座.但观察与作文制胜之间不能画上等号,因为观察只是感受外界信息.感受外界信息是为了化入作者头脑,而作文则是作者对头脑内存信息的加工与外化.所以作文不是冷眼旁观地记录生活,是通过思维触觉——五种感官感受其表象特征.并且各以神经脉冲方式,集各方面特征信息,而化入作者头脑.作文则是依据作文目的,有选择地神游再现作者头脑中相关的内存信息,在观察、在体验,进而注入“情”的血液和思想的灵光,并经过布局谋篇地造型加工,外化为文.在观察写作时,也要注意运用思考、想象和联想,融入自己的情感.花鸟本是无情的,可由于人的情感不同,也会产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景.

(作者单位 广东省兴宁市罗浮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