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识字教学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315 浏览:153704

【摘 要】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小学识字教学的几个主要的改革实验;进一步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记忆规律,来分析这几种识字教学各自的记忆线索和规律;了解语文是学科中的基础,而其中的识字更是基础的基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识字教学提出的新的不同要求以及教材编写特点使得小学识字教学面临了更重的挑战,于是在识字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最终指出识字教学今后的改进方向.

【关 键 词 】识字教学;识字法;小学语文

小学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小学教学的前提.识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仅直接关系到普通教育的水平,而且也影响到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通过字形类推、字音类聚、字义类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科学地将现代汉字构字特点和规则、儿童识字特点和程式,有机地体现于教材和教学之中.现将最典型的几种识字方法概述如下:

一、集中识字主要是以字形为线索学生识字.集中识字采用的基本字带字模式,突出汉字字形构成的规律性,学生学会一些常见偏旁部首和基本部件之后,按照教师教给的办法举一反三,从而达到在短时间内大量识字的目的.

二、部件识字也是以字型为线索而更重视的是每个汉字内部的结构.把常用汉字的部件数量、名称、位置、顺序都规定下来,比较容易形成概念,便于记忆和提取.诸如“学字头”“党字头”等称谓,只要一说,这些不易描写的结构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出来,对于教学是很有利的;再加上位置和顺序的规定,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用完整的话语表述出来,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这就不但可以再认,而且可以再现.把识记汉字从笔画笔顺提高到可以称说的部件搭配的水平,减少了记忆的单位,增加了记忆的容量.集中识字突出的是汉字总体的构成规律,而部件识字更关注每个汉字的内部结构.虽然部件识字的办法稍嫌刻板,有时表述上显得繁琐一些,但是它和集中识字相互配合,使汉字字形教学的难点有了重大突破.

三、分散识字的突出特长是以字义为线索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使每个字与它出现的语言环境紧密相连.学生在学一个生字的同时记住了这个字组成的词和用上这个词的那句话.记住一个生字的线索是词句,而反过来字又成了记住词句的线索.在学习生字的同时,词语和句子的学习已经融入其中,这正是分散识字的精髓.用这种办法教生字,从一开始就把该字的字形和应用中显现出的字义联系起来了,使音、形、义互为联想的依托.因此,分散识字不是在解决字形问题之后再解决字义问题,而是在最初就把音、形、义三因素及其互相关系放到一起综合考虑.这种办法显然更自然、更符合儿童的认识过程.

四、注音识字教学也主张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种方法的主要辅助工具是汉语拼音,所以,它的主要识字线索是字音.阅读汉字文章要有一两年的识字准备,阅读汉字和拼音的双行文章只需一两个月的学拼音准备就可进行.学生开始读的仅仅是汉语拼音一行.但读的多了,使用频率高的汉字不断出现,自然而然就会认识一些汉字.这时,学生还不会分析字形,主要的记忆线索就是字音.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某个读音对应的形体越来越分化,表示的意义越来越明确,识字也就越来越多了.提前读写的量不够大,不能发挥这种方法耳濡目染、无师自通的优势;读写的量过大,又会影响掌握汉字.而且,学生可能会出现因过度依赖拼音而养成惰性的现象.拼音只是学习汉字的一个过渡工具,若本末倒置,实为一忌.

此外,小学识字教学中还发现记忆有个时间规律,即:长时记忆的识记,主要是通过对材料的复述、组织、加工和有动机的努力而习得的.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保持量是不同的,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在学后的短时间内保持量急剧下降,然后保持渐趋稳定地下降,最后接近水平.所以,瞬时或短时记忆的东西常常会很快被遗忘,第一次感知到的材料要马上要记住也会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刚刚接触到的生字就要求“当堂四会”是不够合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调整教学目标.像“注音识字”提倡在阅读中识字,运用大量阅读可以使一部分字由陌生到熟悉再到认识的渐变原理,不一下子要求“四会”,也不强求识字数量和内容的一致,这些具体做法有其合理的一面.而且在大量阅读过程中,每个字都从陌生到熟悉地渐渐变化,在真正学会以前有了多次强化的基础,一旦掌握了也就 会比较牢固,较少遗忘.这个原则也逐渐为其他识字方法所采用,在课本和课堂上只出现而不要求立即掌握的字增多了.

最后,我们还应该摆正识字教学的位置,识字是为了阅读和写作,它本身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我国小学生识字,几乎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精细识记上,要求学生能集注汉字的每一个细节,强调这些细微的区别作用,并要求能丝毫不差地把这一个个音形义结合的统一体复现出来.这是我国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识字方法致力达到的目标.这种训练,可以把学生从最初对汉字认知的混沌状态提高到清晰辨认的阶段.但很重要的是:达到清晰阶段不是识字的最终目的.识字教学的目的是进行阅读和写作.当学生面对阅读材料时,如果需要先把第一个汉字的细节辨认清楚,读出后,再去认第二个,其注意的中心是字的辨析,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和间隔完全由学生对每个字的生熟程度来决定,不能顾及到词义和句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要同时进行两种活动时,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自动化”程度才有可能.在阅读理解的时候,对识字的要求就是“自动化”.即要达到无需清晰辨别就能准确认知的程度.这区别于回到汉字的混沌阶段,而是比清晰阶段要求更高的、能在瞬间仅凭汉字的轮廓、特征及字与字的搭配就能自动识别的阶段.“自动识别”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制定促进这个过程进展的方法,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放到教学总体的合理位置上,应当是识字方法改进和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C].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P374

[2]黄絮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几点规律”.《语文学刊》[J],2001.86-88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C].2000.P3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