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的兴趣培养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006 浏览:81506

不少学生参加身体锻炼的目的并不明确,大都学生的意识,停留在“玩”、“活动得舒服”、“随堂上课”等表面认识上,忽视了身体锻炼的社会意义,这就需要加强身体锻炼的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必须改变教育的现状,全面增强民族体质,从小培养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加强健康教育.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他影响着人们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因此,如何培养青少年儿童体育运动的“兴趣”成了现阶段体育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运动动机树立良好的运动观和终身体育的观点,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前,很多小学的大部分体育课程的开设很大程度只是在理论上或者口头上,陈述了培养兴趣的重要性,而实际课程中表面上看学生个个玩得很开心,满头大汗,但他们更多的只是在盲目地配合教师完成任务.教师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学生许多的倾向性活动被扼杀.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遏制天性的发展等同于抹杀人的兴趣,也就是扼杀了人的创造力.而发达国家很早就重视对学生个人发展和个体兴趣的培养,他们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开发体育的娱乐价值.要改变人们的观念首先就必须改变教育的现状,全面增强民族体质,从小培养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加强健康教育.根据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全面重视对“兴趣”的培养.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他影响着人们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因此,如何培养青少年儿童体育运动的“兴趣”成了现阶段体育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中,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儿童的体育运动兴趣呢?


一、明确学习目的,启发自觉锻炼

不少学生参加身体锻炼的目的并不明确,大都学生的意识,停留在“玩”、“活动得舒服”、“随堂上课”等表面认识上,忽视了身体锻炼的社会意义,这就需要加强身体锻炼的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说:“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增强体育、掌握知识技术,促进健康,锻炼意志,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保障,也是升学就业的需要.即使学成毕业,参加祖国建设,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有健康的体魄.首先应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讨论和自我反思.如周一的升旗仪式上,经常有学生因站立时间一长而头晕的情况出现,可让学生讨论: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学生们的意见除了增加营养外最多的是增强体育锻炼.从集体讨论和自我反思中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其次应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渗透教育思想.通过活动体验锻炼效益的不断反馈,由于体育情感与练习兴趣的有力支持,坚持参加身体锻炼的行为越发自觉、积极,认识 ——情趣——行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和谐发展.

二、改变教学方式,培养运动兴趣

1、教师自身的榜样引导.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之一,当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A·bandura)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此理论认为,学习者只要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直接受到强化,也未进行实际练习,也能形成某些相应的行为.例如,教师在空余时间经常到球场上进行跳绳、羽毛球、篮球等各项锻炼,学生看在眼里,逐渐也能在闲暇时间主动参与各种活动,这时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2、教学过程的新颖多样.应注意教材的新颖,教法多样.讲解示范,辅导练习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趣味性等原则.如果教材刻板、教法单调、呆板地重复练习,容易引起学生的活动兴趣的抑制,对体育教学感到枯燥、乏味和厌倦.在保证教材科学性的基础上,突出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同时也要注意教材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新旧教材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兴趣倾向,参照绝大多数学生的可接受性,安排课的密度和运动量,讲解要精练、突出教材重点,分清层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示范要正确漂亮,由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把技术的关键部分展示给学生. 例如在课程上想给每位学生一个器材,我把器材随意散点放在操场上,用抢占阵地、寻宝等游戏方式主学生得到它,学生既感到好玩又觉得刺激,远比教师依个发器材的效果好.这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在二年级上立定跳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我让学生们依次模仿小兔、袋鼠和青蛙跳动作,并分别说出感受,再比较分析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会跳得远,之后让学生示范,从而归纳出手臂配合向前上方的摆动可以帮助身体跳得更远.

3、体育游戏的形式多样.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对某一事物缺乏长时间的兴奋状态,好奇是学生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好奇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事物产生了好奇感,常常想亲自体验,这样在不自不觉中就在学习了.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应多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持身体的兴奋度,引导他们保持对活动的兴趣,如练习跳高时采用“点鞭炮”游戏;练习躲闪能力时采用“贴膏药”的游戏;练习奔跑能力时采用“老鹰抓小鸡”游戏;练习掷准能力时采用“穿过封锁线”游戏等.并不断在游戏中改变游戏的规则,改变游戏的难度.如在“贴膏药”游戏中,可采用贴前面,贴后面,贴旁边的方式;“老鹰抓小鸡”游戏也可改成在篮球场内设立安全岛、老鹰巢,全班同时参与游戏的形式.

4、学生自身的成功体验.心理学研究证明,成功体验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悦的情绪感受.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可以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一种“好了还要更好”的自我激励、自我要求心理,成为促使其进一步学好的内部诱因.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在小学五年级男子的实心球投掷中,有些学生能轻松投到 9.30米(100分),可适当的逐步增加距离,定为10米、10.5米;也有些学生只能投到6米(45分),可先让他定为投到6.5米,再逐步增加,让他们都能在自己的练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运动的兴趣. 5、激励为主的体育评价.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如果能得到他人特别是教师的认可与肯定,可以进一步坚定学习信心,获得新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使学生能更加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教师应重视激励教学评价的运用.所谓激励性评价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以鼓励学生自觉主动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在激励性评价主要以激励性的口头语言和 肢体语言 作为最常用的方法.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不断进取,例如“好、对、你真棒”;同时结合幽默语言的激励评价,例如“你是我们班的刘翔”.运用脸部表情如眼神、微笑等和身体动作如手势等,激起学生的积极情绪,使他们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某个学生在跳远的腾空步练习中,身体舒展充分,姿态优美,教师带头鼓掌,学生更加积极.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三、利用隐性课程,形成锻炼习惯

“隐性体育课程”是相对于“显性体育课程”而论的,即指学校范围的除显性体育课程之外按体育目的其具体化的体育教育目标进行设计的校园体育文化要素的统称.它属于学校体育文化并比较偏向于非学术性,如:校运会,体育社团,体育广播,体育游戏,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科普读物,体育宣传队等.作为一种隐性存在的体育课程,它总处于意图性的预期性状态.通过实体性和非实体性的学校体育文化、学校体育精神给学生传授思想、体育价值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学生形成终生体育锻炼行为奠定基础.

四、创造有利条件,融入学生生活

体育教学应融合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之中.现在的学生并不缺少体育活动的器材,而是缺少体育活动的场地.学生们开展的体育活动多为小范围的,如跳皮筋,斗鸡等,都是比较少的几个学生在课间自发组织在一起玩.教师应多组织有多个同学一起参加的熟悉活动.如打野鸭,大渔网,穿过封锁线等.由于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学生的兴趣自然会很大的提高.

综上所述,身体是生存和发展的本钱,在小学阶段,积极向上地参加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发育生长,更有助于形成鲜明、活泼的个性,促进大脑皮层发育,提高智力,使各方面良性地发展.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运动动机树立良好的运动观和终身体育的观点,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苏州叶圣陶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