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误区有效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204 浏览:79320

中考指挥棒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依然陷在一个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误区.以牺牲学生体验和经历学习的过程为代价,换取高升学率和平均分等短期效益,导致初中毕业生“高分低能”.对此本文提出“初中物理该怎样教,教什么”的策略.

一、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70%的初中毕业生在升入高中后理科成绩都在下降,主要是物理学科成绩下降.同时大部分高中物理教师认为,初中毕业生素质低、不会学习是其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也百思不得其解:中考物理成绩都在90分以上的学生在升入高中后,也很难再考到高分,少数学生甚至会出现厌学物理的现象,极个别的学生在短短的一年的时间里,物理成绩一落千丈排在班级的后几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调查一下初中物理的教学现状,就不难理解了.初中阶段物理课所涉及的知识点少,内容简单,要求层次较低,各个知识点考题类型单一.在中考的指挥棒下,物理教师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往往采取“填鸭式”教学,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忽视对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科任教师仅仅针对中考考点、题型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强化,直至学生形成条件反射:看到题目无需思考就知道套用哪个公式,毕竟中考卷上大多数题目都是曾做过的题型,有的甚至只是数值不同或者叙述有差异.对于仅占中考物理分值2%的开放性试题,需要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的探究题型,大多数物理教师采取放弃的政策.高中物理所学知识面广、内容抽象、更侧重于理解,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高中所学科目增加后每科可用的时间减少,使得不可能再有将所有考试题型都做过的机会,试卷上更不会有大量的已练习过的原题出现.这就使得在初中时凭“题海战术”和“灌输式”教学“喂”出来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物理成绩下降也就在所难免.


二、走出初中物理教学误区的策略

初中物理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应变、学会生活.初中物理到底应该怎样教?初中物理教学到底教什么,才能让学生“爱学物理、会学物理、学好物理”?

1.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初期,相对于记忆力而言,学生的理解力还比较薄弱.此时物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要注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讲“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句话虽然简单,可是让学生自己从中需悟出以下三个意思就比较困难了.(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物体具有维持自己原有的运动状态的本领;(3)所谓的“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指是理想状态:某一个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或者物体虽然受力了,可是所受的力是平衡力.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很难的,突破此难点应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经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再通过对演示实验的分析,学生才可能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的以上三点含义,进而加深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理解.

2.剖析生活中的“物理变无理”,培养学生辨伪存真能力

物理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抽象来的,所以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与常理相违背,其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对物理知识有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拔河比赛时胜的队与负的队相互之间的拉力大小相等;打人者和被打者受到的打击力相同;一个人在匀速行驶的船尾,竖直向上跳起,落下后不会掉到水里;红外线不红,紫外线不紫;等等.通过这些“眼见不为实,眼不见不为虚”的“常理”现象,在教师的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进而提升学生的物理素质.

3.“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的探究是新课标的主旋律,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实验,更是科学探究的主战场.培养探究能力往往附着在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各种课外实验和小实验上.而初中的物理教学存在一种误区:重视知识传授,忽略知识形成过程和知识来源,直接导致学生机械记忆、应用知识而不会发现新的经验和处理新的问题.所以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一定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动手做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体验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

总之,大脑不是知识的存储器,无论学生记忆多少定义、定理和公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可能被遗忘或者老化落伍,唯一不变的是学生如何不断从周围获取知识的本领,即学习的能力是终身受益的.所以初中物理教学应该走出“传道、授业”的误区,重视“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更深刻领会“教学”的真正含义:“教会学生学习”“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高素质人才.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