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80 浏览:19109

摘 要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三维”设计思路来设计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三维目标”不应该是平行递进的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的重中之重.本文试从信息时代的阅读,信息论和接受论的角度进行论证,并对阅读教学提出加强情感教育的要求.

关 键 词 :屏幕文本;信息论;接受论;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4-0000-02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并对七至九年级的阅读教学提出了15条具体要求,这对走出应试教育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误区、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然而在信息时代,阅读教学是否要同等看待这“三维目标”呢?是否能找出一个重中之重的目标呢?本文认为:面对信息化的今天,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应该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重点.那么如何认识这一目标的重要性呢?

一、信息时代的阅读

一个时代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可以用来称呼这个时代.自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信息高速公路”以来,随着各种信息传播工具的广泛应用,全球信息化的步伐越来越迅速,宣告“信息”作为现今时代的称呼被逐渐确认了.信息时代的“信息爆炸”、“信息风暴”给我们的阅读,尤其是中学生的阅读带来了诸多影响,而最显著的影响因素便是“屏幕文本”.这一新文本阅读形式的产生对阅读的影响是非常大、非常广泛的.“屏幕文本”是相较于传统的书本、报刊、杂志等这些纯文本而言的,它是数字化、信息化和电子化的时代产物.如:电影电视屏幕文本、电脑屏幕文本、手机屏幕文本等.这些屏幕文本相较于纯文本给阅读带来了许多好的效果.

首先,屏幕文本具有更强的直观性.所谓直观是指“用感官直接接受的、直接观察的”.“白纸黑字”的纯文本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给阅读者们的眼睛以清晰感,似乎是一种很直观的行为,但纯文本的阅读只是单一的视觉直观行为,而屏幕文本在视觉的直观感知上具有了新内容,使得这种文本阅读更直观.在阅读戴望舒的《雨巷》时,纯文本的形式:“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等等等等”读的时候,有的人也许立即可以感受到诗中那淡淡的哀愁,认识到作者对美的追求;有的人也许能够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感知到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在细雨朦胧之中,拿着一把油纸伞,一个人在长长的巷子里走着、想着等” 检测如读者是生活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甚或是茂密的热带雨林中,从来都没感受过江南那种“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柔情,甚至都不曾见识过绵长的“巷子”,让这样的读者如何去感知全篇,去理解作者在诗中倾注的感情呢?而现在,屏幕文本(主要是网上flash和资料短片)解决了这类问题,只需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配合着诗句,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即使没有在雨巷中漫步的经历,也能使读者体会出那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忧愁,甚至能闻到雨巷中飘来的淡淡的丁香花的香味呢!除了视觉上的直观性,在听觉上屏幕文本在信息时代有着特有的直观性.像《雨巷》,在阅读时再配以淡淡的哀乐,将气氛烘托得更浓,这样就能产生最佳的直观效果,同时增强了阅读效果.

其次,屏幕文本具有极大的便利性.称赞人学识渊博时用的“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赞人藏书丰富时用的“汗牛充栋”等成语从另一个角度看,说明了纯文本容量的限制,不能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你想从纯文本中找出某一作家的作品,就必须埋头于浩瀚的书海之中.而屏幕文本则突破了容量的限制,它可以储存上下几千年的人类文化知识.如果内存足的话,一台电脑可以储存世界上现有的所有名家名作,而且在阅读时只需轻敲几下键盘,图文并茂的资料便展现在读者面前.

再次,屏幕文本阅读拥有纯文本阅读所没有的互动性.聊天、BBS论坛、短信江湖等等,这些新生事物都是屏幕文本所特有的载体,也是一种阅读者之间知识和情感的交流方式.一部郭敬明的《幻城》,在网络上的流传甚至超过了鲁迅等名家的作品,而郭敬明的知名度也是在鲁迅先生之前的.这是为什么?因为网络给《幻城》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不同的读者之间,甚至郭敬明与读者之间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进行体验交流.一部作品或是一名作家能够与读者进行交流,即创作者的个体体验与接受者的个体体验能够进行融合,那么它(他)就能够流传广、知名度高,其读者就能够获得很好的阅读效果.屏幕文本所能的互动,正是这样的一种交流过程,融合过程.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完全融合,使读者能够站在作者的立场、角度来看待问题;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使读者能够超脱自己,站在其他角度全方位地看待问题.这些都能给阅读带来巨大的益处.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屏幕文本在给读者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拥有了一些挑战.

〈一〉黑色信息的挑战.网络淡化国界,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各种文化思想的交流就广泛了,这本来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网络给我们带来交流的同时,也成了西方文化侵略、意识形态渗透和分子制造谣言并传播思想的工具,还成为非法团体、反动组织散播谣言、恶意攻击党和国家政府的工具.近来在网上看到这样的“幽默”:老革命一直惦记着他们为之献身的事业. 江姐来电问:国民党推翻了么? 答:被了,大家都成了好朋友;董存瑞问:人民还当牛做马么?答:都下岗了,不劳动了.红色娘子军吴琼花来问:姐妹们都翻身得解放了吧?答:思想解放了,了.杨子荣来问:土匪都剿灭了吧? 答:都当了.等 看似幽默的话语却包含了反动的信息,这种以片面代替全面,以个别代替整体,以现象代替本质的言语在网络上出现频繁.不法份子企图以这种方式在网络信息时代攻击党和国家政府.网民“山水一刀”表示,他在上ICQ时,一小时收到三条不明身份的人所发的类似信息:功组织的“教义”;中国政府如何不讲人权;天安门前功练习者是人为等.另外份子的“文化”行为逐步在网上上演,向大陆及台湾民众实行“洗脑”和“本土文化”的灌输.在网络这片数字构成的世界中,有许多空隙被不法份子利用,虽然政府和各大网站建设者都大力打击这种行为,黑色信息却杜而不绝,不利于广大青少年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信息的挑战.网络一产生,信息似乎就找到了“寄生体”,电影手机的普及化,也使得信息的影响面变广.中国教育报曾刊登过:我国今年九月到十月份的50几天内网页的点击率达45万多次.手机的短信也是“漫天飞”,影碟的刻录越来越快捷.这些信息打着“话题”、“性教育”的幌子,从事信息的传播.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异性的好奇,对性知识的渴求十分强烈,对这些信息的诱惑抵抗力较弱,怎样教育青少年正确看待信息,用正确的态度去搜集整理信息?从而进行正确积极的阅读?阅读教学应该要注意这些问题.

〈三〉人格障碍的挑战.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一些中学生沉迷于数字化的迷宫和动感地带的虚拟网络文化中,未能有效地实现与虚拟现实间的角色转换,而形成了一种身份错位和对现实认知的懈怠.这样的情况,近几年是屡闻不鲜了.最近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就报道了这样一件事:郑州市一名16岁的男孩因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其单身母亲打工得来的4000元钱,然后隐身于网吧,他的母亲因愤而离家出走,至今未归.这名男孩就是没有认清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差距,使得他的人格发生了扭曲,偏离了“正道”.网络游戏对中学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而新型的聊天,手机短信聊天,虽可以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却使得正常的交往无法进行.很多青少年与父母、同学之间很少交流沟通,却与几千里之外的陌生人“相谈投机”,这样是不利于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的.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的各种信息给中学生的阅读,也就是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带来了挑战.面对挑战,就不得不考虑到中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所培养的能力,超强的能力才能从容面对挑战,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势必就要被放在首位.

二、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

信息论是由美国数学家申农创立的,其代表作《通讯中的数学理论》和《噪音中的通讯》的发表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并使之成为了一门学科.“信息论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通讯和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信息活动的共同规律,包括如何达成信息获取、度量、变换的传递的最佳效果,如何保证准确性、可靠性等.”信息论是一门研究信息活动中共同规律的理论,信息论的主要任务就是寻求信息传播的最优化.其理论认为所有的信息都是以符号为载体的.

“阅读,首先是人们由感觉器官感知语言文字符号,这些符号通过神经系统反映到大脑,转化为概念又组成较大的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为复杂的思维活动,产生情感上的冲动,产生对人与事的联想、想象、评价等.”从概念中可以看出:第一,阅读是人们搜集、整理、吸取、转化信息的过程,而这些信息的来源不局限于视觉器官的感知. 第二,阅读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各种信息搜集和感知的阶段;信息转化为概念的阶段;概念转化为思想情感的阶段.第三,阅读的本质是信息的搜取转化过程.由此,我们可以从信息论的角度看,阅读是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信息活动,而阅读教学则是寻求阅读这一信息活动的最优化.

中学生的理性世界还未壮大,存在着很大的可塑性.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新课程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的培养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和谐的社会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这段话全面概括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

三、从接受论的角度看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

接受论起源于文学接受的理论.文学接受一词是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接受美学的兴起而广泛流传的.“文学接受被认为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为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和扬弃.”不难看出,文学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主体地位.

接受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伊瑟尔在《人本的召唤结构》中提出“期待视野”的概念.“每一个文本就是一个等待着读者去参与完成的,一个未完成的存在;每一个文本中都存在着许多未定点,有许多空白点.一部没有空白点的作品,就是一部不成功的作品.这样充满了空白与未定点的文本,等待着与读者的相通相融.读者能达到什么样的认知水平,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对文本的理解就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这段话便是对“期待视野”的阐释和深发.它是从文学作品本身的特点出发,突出了读者的地位,也说明了读者的情感、态度对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重要作用正是通过读者的“期待视野”表现和实现的.正如鲁迅先生论《红楼梦》时说的:“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等” 不同读者有不同的“眼光”,也就是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所以就得出不同的结论,而这些都是从读者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出发,给予文本做出自己的诠释.

中学生无论是作为阅读中的读者,还是作为阅读教学中的学生,都是主体的地位,而其主体地位又是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参与来实现的.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最重要的是培养好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阅读教学中应重视情感教育

我们已经论证了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是“三维目标”中的重点.那么我们在从事阅读教学时就应当重视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情感品质.”情感教育是围绕情感展开的教育,而“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和体验.由于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不同,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就不同.”从此概念中可以看出,情感不单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父母、兄弟姐妹、爱人之间的情,还包括对他人,对人生,对整个人类社会所持有的态度和情感,以及对此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因此,情感教育所提倡的“情感”就包含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视情感教育就是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教育是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也是手段.它是通过阅读教学中已有的阅读材料,以及教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来进行的.以往和现今的部分教育工作者一味地强调和进行应试教育,单纯地注重知识和固定方法的培养,采取“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不注重情感教育,使学生一个个都变成了考试机器,只知道考试,变得“死读书,读死书”,没了“人气”,没有了“灵性”.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问小学生雪花落下来会变成什么?答案有泥土、有花香、有春天等等等,是丰富多彩的,而同样的问题拿来问受过中学教育的中学生来说,答案却只有一个――变成水.情感领域的不丰富导致人的整个思维的不开阔.情感教育是势在必行呀!另一方面,教学方式的死板,一层不变的教学模式,好像是运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上课,讲标题,讲作者作品,讲课文等”,这只能是学生睡觉的催化剂.教育内容需要情感化,同样教师也需要情感化的教学.这就是我们进行情感化教育的要求,也是实现情感化教育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