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反思

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43 浏览:18112

【摘 要 】现今文言文教学现状,及结合教学实践,引发的几点反思,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预感,获得预感要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的出版说明中指出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等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则成为教学的另一任务,而文言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这个任务.

【关 键 词 】自主学习;重视诵读;德育目标;联系课外

文言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得以传承下来文言文功不可没.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自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教材还是读本,文言文都有较大的比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可见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对文言文教学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变灌输性学习为自主性学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直以来,大多数教师本抱着负责的态度,担心学生理解不了或理解不透彻,整节课就一讲到底为学生解惑,重点字词、句式还反复强调,让学生做标记,整节课就成了文言文翻译课,其实这样的课学生自己有一本翻译资料即可,都无需老师讲,那这样的课堂就变成了低效课堂,长此以往,教师不仅教的没兴趣,没,成了翻译的机器,学生学得也索然寡味,成了教师压迫下的“记录员”,甚至对语文课堂产生了厌倦感.这样的课堂致使学生缺乏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穷则变,变则通”,一位成功的老师重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同时,应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换给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做的是传授给学生一些自学文言文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去合作学习,他们被逼迫着看注释、查资料、动脑筋、小组讨论,问老师.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咀嚼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提高了.诸如文言文的词法、句法老师这时不必肢解,不必讲授了. 这样做提高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养成利用注释,翻查资料,质疑请教的学习习惯.

其中教师只需做得是适时、适度地点拨.教师点拨时,应注意几点:

1.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

2.学生出现的疏漏之处,订正时要让其掌握规律性的东西

二、重字词、语法记忆的同时,还应重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预感,获得预感要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

读课文一般分粗读、精读、烂读

粗读:课前提出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时要能读通课文,这时的诵读要求可以放低,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这需要学生借助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通过这一遍诵读,字音字形解决了,句子大意也基本明了,对于文章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

精读: 反复的诵读中,琅琅的书声中,课文的传神描绘、情调韵味,不用老师多讲只需适当点拨,已慢慢跃出纸面渗入心田.这其中,教师可与学生商量,让他们分组赛读,读出情感,既营造学语文的课堂氛围,又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烂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前人的经验现在仍有借鉴意义,文言文要想读通读透,只靠课堂上两三遍的诵读几遍是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多花时间反复吟诵并配以同步或不同步的默写,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建立读写一体化的学习流程.

我们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淘洗文质兼美的传世名作,往往比现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赏价值,因此接触它们的时候先大可不必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

三、重课文分析的同时,还应重德育

我们现在的教学,教师是为了适应考试,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局限在字词、句式的记忆上,这是远远不够的,而忽略了文言文最美的内涵,古人的行为操守,精神内涵,这些尤值得我们中学生去学习,教师须准确地把握学生所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的出版说明中指出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等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则成为教学的另一任务,而文言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这个任务.我们知道被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经过历时洗涤的古代文章大家的典范之作,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几点,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味,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都是非常难得的文章.例如:从《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到苏轼内心矛盾之后的旷达,对人生、自然、宇宙的慨叹;从《师说》中我们可以读到“古之学者必有师”的道理,可以读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的道理,从《兰亭集序》中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然之美、了解王羲之对于生死的态度.此类文章表达了古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长期吟诵会使人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文言文具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教师之中语言方面的教授,将文章的思想束之高阁,必然使文言文大失光彩,反之,则必定在教学中大放异彩.

四、重课内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课外联系

根据高中教材现代文与文言文所占的比例,大部分教师意识到文言文的重要性,用了大量的时间精讲细讲,海量练习,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教材里的字词无一遗漏.这样做固然好,但这样做是否就意味着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知识,具备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了呢?通过做课外习题一检查就知道,并非如此,究其原因,在于我们重视课内的文言知识,而忽略了与课外知识点的联系;我们重视了课内文化内涵、精神需求,而忽略了与课外今世今人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的联系.因而,我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要注重文言知识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还要将古今联系起来学习.

总之文言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的教学须引起我们的思考,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正视现今教学的弊端,亟待寻找一条更加适合实现文言文的教育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文言文教学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