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高效教学的基本步骤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445 浏览:68561

现代文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问题的症结和关键在于:在现代文教学中,缺乏一个完整清晰、科学高效的基本步骤.

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步骤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现代文全过程的最主要、最常用的形式.由于这种形式能使教者有序,练者有格,因此,它是语文教学中反映现代文教学本质、体现现代文教学规律的高质高效的程式.它已被许多优秀教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现代文教学基本步骤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准备工程

早期准备工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文.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突出一个“变”字,即“变教为学”.这一工程有两种设计形式:

一是“先问后读”式,即教师先提出课文的学习要点(或投影展示或口头表述),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二是“先读后问”式,即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师提出该课的学习要点.

这是现代文教学前期准备的两种设计方案.实施这一工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体现了教师的“导向”作用.确定了学习要点,也就确定了教师的导学方向,从而明确了教师在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指路”和“搭桥”.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导向”既包括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即学习要点;还包括指导学生使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对初一、初二年级或水平较低的班,指导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如怎样查阅字词典、怎样释词、怎样速读等,甚至有时还要为学生补充一些必需的背景知识和资料.

第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确定了学习要点,也就确定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对于教师提出的学习要点,一般来说,学生都会认真对待、积极思索,或借助工具书细读课文,领悟文章主旨,并在疑难处圈、点、划、批、注、评等;或苦思深探,对课文进行纵向或横向的对比研究,努力寻出寓于文章之中的各种知识与信息.

第三,为学生在第二阶段钻研课文、提出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中期主体工程

中期主体工程,是指师生共同钻研课文.实施的关键在于师生共同活动、双向交流,突出一个“活”字,即“活教活学”.

这一工程有三种设计形式:

一是“师问生答”式.即教师利用各种方法自然而巧妙地引导学生围绕学习要点,深入钻研课文,回答问题.这是基本的教学形式.


二是“生问生答”式.即教师指定学生替代自己组织课堂并指出课文的学习要点.一般情况下,教师应不予干涉,只在必要或适当时给予指点和补正.这是目前的一种比较新颖且可行的教学形式,因为它生动体现了教学的原则,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三是“生问师答”式.即师生换位,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回答.这种形式一般应在完成“学习要点”之后进行.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无论对错,教师对其积极性都要给予肯定和保护.

以上是现代文教学的中期主体工程的三种设计.实施这一工程,具有以下几种明显的作用:

第一,大大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课堂结构形式,变“满堂灌”为“满堂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二,活跃了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创设了乐教乐学的教学环境.

第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使二者达到最优的结合.

第四,较好地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当然,作为现代文教学的中间环节和主体工程,在实践过程中,若实施不合理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实施这一工程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法与学法要力求多样实效,或反复阅读(泛读与细读,朗读与默读、单读与合读、男生读与女生读),或定题问答(教师定题或学生命题),或质疑解难(抓疑难重点进行分析),或分组讨论(同桌、前后、男女).

第二,既要反对“放羊式”(放而不牵),又要反对“牵羊式”(牵而不放).该放要放,放在“绿草地”;该牵则牵,牵在“不毛地”.

第三阶段:后期配套工程

后期配套工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并发展所学知识.在这一阶段里,教与学的相互结合达到最高和最佳境界.实施这一环节的关键是教师致力于把“教”变为“学”,把“会教”变为“会学”,突出个“会”字或“用”字.这一环节分先后两种设计形式:

一是温习巩固式.即根据课文学习要点温习巩固该课所学知识.其方法多种多样,或由教师归纳总结,进行评定;或由学生思索,自我消化;或双向交流,互为补充.

二是训练发展式.即教师精心设计练习,对学生进行适度训练,达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的目的.设计这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练习应本着如下原则:①形式上力求多样化,既有单项的,又有综合的;既有听、读的,又有说、写的.②内容上注意启发性,在巩固的基础上着眼于创新,如设置造句、改写、仿写等练习.

实施这一环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第一,巩固了所学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第二,为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读、说、写提供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第三,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两次飞跃:由教到学,由学到会学,从而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