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认识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39 浏览:10806

在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今天,教育要如何适应时代需要,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后续发展”已成为业界人士的共识.那么,对于语文教师,又将如何担当重任,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呢?笔者认为,在教学观念上要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创新.

一、要有与时俱进的新观念

(一)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要与时俱进.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就像哲学中的世界观问题一样,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不能回避的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认识的争辩:一部分专家、教师认为“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有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人文性”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两种声音的论辩一直进行着,直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才解决了这一悬而未决的历史性的争议,把相互割裂的二者统一起来,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认识的发展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语文教学不仅要突出它的知识性,还要体现其“审美性,思想性,文化性”的特征,语文教师要同时具有“艺术家、思想家、文史学家”的综合素质.

(二)对教学主体的认识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教学活动中“主体”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由传统的“一主体论”发展到“二主体论”到目前的“三主体论”(教师、学生、课程),这些认识上的变化意味着教师职业角色的重新定位.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新课程的建设者,也就是说老师的职能更多地向组织、辅导、协助转变.教师不再是台上的演员而是剧中的导演,教师不再是一味奉献的“蜡烛”,而是照亮别人也灿烂自己的“太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园丁”和“花朵”的关系,而是“朋友和朋友”的关系.

(三)对学生的关注要与时俱进.即对学生的关注要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由以前关注学生考试的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的全面发展,由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规范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中的个性发展,由关注学生是否“装”进去更多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全面发展的新思想指导下,教师应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和不同梯度的疑难问题,使我们每一位学生都能承担起相应的角色.


二、要有创新的教学实践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要大胆地开拓教育教学的新天地,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一)从“被动”走向“主动”.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往往采取“问答”式的“课堂讨论法”,即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问题,课上循循善诱,步步启发,最后将学生“请”入自己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这种讨论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进行的,即在教师的补充说明下,硬性纠正学生的理解思维,最后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依然是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生从师问”的被动学习的模式.这也正是时下大多数语文课堂的通病:只重视教师“问答”,而对学生的“提问”重视不够,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而很少着眼于怎样引导学生提问.这种课堂实质上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当然也就失去了对学生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课堂由本应是师生互动交往的平台,变成了教师表演“教案剧”的舞台.在这种局面下,学生的学习心理必然是消极的、被动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呢?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挑战权威.破除学生唯书本是从、唯教师是听的思想.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课文的质疑性文章,让学生明白,课本也可能有不足之处.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创性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难是易、是深是浅,教师都应该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及时点拨设疑,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尽量让学生讨论解决,靠集体的智慧解决了难题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

(二)从“塔”走向“生活化”.许多语文教师认为,作为一位祖国语言的传承者,一定要体现语文这一学科的博大精深,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浩瀚无垠.然而远离生活的塔美景对学生来讲不但没有诱惑力,而且被他们视为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水月镜花,因此,语文教学应该生活化.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维的活力,才会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的所需所求,才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有位导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社会的需要比十几所大学更有效.”教师要研究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才能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使他们自觉地去享用教材所提供的营养大餐.

(三)从“肢解文本”到“感知对话”.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有些作品不分析还能感动人,一分析倒不行了.”这句话切中时下语文教学的弊端,说明传统的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文体等“肢解文本”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失去自己的市场,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抽空了文章情感的教学方法,仅仅关注了对知识点的纯技术操作,既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不符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要求.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情感的苍白、干瘪,也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厌倦和无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还给学生的作为独立人格的自主性,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感知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教材,做出自主的解读,教师要适度点拨,逐步进入师生互动的佳境.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不再是教师的标签式的肢解,而是融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

同时学生之间水平性的对话更是不可缺少.因为不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范围、程度上存在着差异,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原来贮藏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这样就可能产生新思想,加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综上所述,“教师、学生、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在新的教学改革中没有弱化教师主体地位,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而是教师、学生真正回归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