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下教学的尝试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845 浏览:56935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得以全面推广的今天,学校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怎样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恰、宽松的教育环境,是每一个教师所追求的.同时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争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课程的必然要求.不妨我们从以下进行尝试:

1.鼓励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累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学”则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十,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会上被动地“学”变成主动的“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引导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2.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合作、交流

“探究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这种实验来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对发展儿童科学的志趣,培养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路线的.儿童出于好奇心,对新异事物具有进行探究的强烈心向,又能按自己的意愿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中等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指导,群体之间可以发挥互补作用.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采用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锥体,将圆柱体中的红色液体倒入圆锥体中,你们会发现什么再将液体由圆锥体中倒入圆柱体中,又能发现什么4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得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圆柱体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x3.由此得到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更扎实、更容易理解、掌握.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中“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时,我让学生拿出活动角,动手操作:

211 使活动角变大,边是不是也变长

212 使活动角变小,边是不是也变短

213 用剪刀把角两边剪短,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动手操作,剪活动角的边,得出结论: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探索规律,突破难点,掌握知识,自主学习,培养了创新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而且能激发学生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求异,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中:出示下题”一根铁丝正好围成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有以下两种答案:(5×4-8×2)÷2等于2(分米),或5×4÷2-8等于2(分米)通过引导,鼓励求异,学生又想出新解法,5×2-8等于2(分米)、5-(8-5)等于2(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边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的两条边.

要引导求异思维,就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要他们敢于打破旧框框去想问题,让他们多问自己:“真是这样吗”“是不是与此正相反呢”“本本上的结论对吗”同时,要向学生宣传哥白尼、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既尊重科学,又敢于向名家错误挑战、坚持真理的好品质,使学生认识求异与创造的关系.

为此,要鼓励学生勇于争辩,既不去附和现成的结论,又不是钻牛角尖,而且信守真理.还要使学生懂得,自己的结论应该言之有理,而不是信口雌黄,无理诡辩.在学习过程中要思想活跃,避免思想僵化.

4.鼓励思维,享受数学的美

数学历来被看成是“思维的体操”,这是对数学教育价值的肯定.同时,也因众口一词,把数学教育推向了唯理性主义教育的模式,认为数学教育的功能就是促进智力发展,忽视了数学交易的其他功能.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渗透以美引真、以美启真的教学思想,通过数学中美妙的问题、思想、方法,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乐趣,变抽象、枯燥的数学为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数学.例如,采用生动活泼的情景进行教学,设计形象有趣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实践参与探索,用教材上学到的有关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从中来感受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学习将怎么写作于我们的生活,真切地感受生活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