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的循环作用

更新时间:2023-1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70 浏览:10302

一、案例背景

自我国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方式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所有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们正努力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到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得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掌握各种能力,形成“以学生为教学中的主体”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学常被人认为是简单的“教”与“学”的组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成功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获得技能是目前课改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如何提高“教与学”中的“教”则首当其冲的成为新课程改革中所有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方向与目标.

教无定法,所以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一种普遍适用于一切教学内容、一切学生、一切环境的固定模式或者程序,一但教学工作者从一而终,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只会使教学走入死胡同.因此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将获得的经验补充到教学实践中,才能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真正的“有效”.所以教学反思便成为如今教学实践研究中探讨的重点.

二、案例理论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同样如此,教师教学贵在有反思,思则得,得则改,改则进.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主动征询学生、同行、家长等对其教学的感受和意见,以及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思考和深度加工,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以期达到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从而获得最佳的课堂效果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实施至今的多年中,教学反思已经深入到每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中.因此,所谓的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不再是简单地上完一节课,它有了后继行动――教学反思.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实践工作中有许多教师仍将教学反思简单地等同于教学结束后对课堂实际的检讨和总结,没有理解新课改倡导的教学反思的真正意义所在,导致教学反思流于形式,中看不中用.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教学反思:

1.课前反思.课前反思,许多教师将之等同于课前设计,也就是备课.其实二者之间是存在一定区别的.备课,是教师对于教学实践的一种预设,对于知识教学过程的一种设计.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课堂实际教学都会遗留下来许多“遗憾”之处,所以我们在结束课堂教学之后,总会进行课后反思.但如果这些课后反思总结成教训之后,没有及时应用于下一轮的教学实践中,那所做的课后反思和所得的经验、教训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在课后进行“亡羊补牢”,更要在课前的备课中“未雨绸缪”,将课后反思所得的经验和教训,及时转移到课前备课中,更进一步地在课前备课中做好“预防”工作,尽量减少“遗憾”的产生,使得教师在重复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教学.


2.课中反思.课堂教学,对于一位教师而言,是一个展示知识的舞台;但对于一个成熟的教师而言,它不仅是备课后的“表演”,更是结合自身专业修养、学生实际情况时时刻刻进行变化修改的过程.因为课前备课即使有了课前反思的指导和修改,它仍是固定的,而课堂实际是变化无穷的,学生的思想状态、接受程度、反应速度等,都随着教学、环境在时时刻刻发生变化,甚至教师自身对于同一知识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在变化发生后,又会引发学生对于课堂反应的一系列相应的情况变化,这就要求每一位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具备“时时刻刻”的思考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让课中反思产生于课堂中的分分秒秒,又应用于课堂中随后的分分秒秒,让“固定不变”的教学设计,在课堂反思的指导下,转变成“灵活善变”的教学行为,让教学高效地存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之中.

3.课后反思.人无完人,课无完课.无论一节课堂教学多么精彩纷呈,总是有些许的败笔之处;无论一节课堂教学多么平淡无味,总是有些许的独特之处.所以课后反思,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及时对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进行总结和提升,对学生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进行了解,对教学目标是否落实进行调查,从而积累经验和教训,对于出现的“问题”加以重视与思考,实事求是地应用于下一轮教学环节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进自身的教学功底和水平,使得课后反思成为教学反思中的真正环节,而非止步于课后反思.

总而言之,教学反思应时时刻刻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堂教学应是教学反思对于整个教学设计进行深度调整之后的一个展示,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升华”,因此只有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反思进行深化、联系,才能使得整个教学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