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25 浏览:19032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40-01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反复朗读古诗,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培养语感,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感受诗词语言本身的音律和谐美.

1.了解作者、历史背景,促进理解

许多古诗的创作与作者的身份及历史背景有相当关联,了解这些以后,有利于帮助学生对古诗意思的理解和诗情的悟出.如曹植写的《七步诗》,据古书记载曹丕因为嫉妒弟弟曹植,害怕他跟自己争夺王位,就命令他在走七步的短时间内写出一首诗来,如果写不出来,就要用残酷的刑罚来处治他.这首诗就是曹植在七步之内写成的,诗人发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的责问.反映出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互相排挤斗争的故事.了解这些历史背景更有助与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和主旨.

2.反复诵读,读中领悟情感美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绝笔,在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了诗词写作背景之后,我让学生一遍一遍地朗读:通过朗读,学生疏通了字、词、句的意思,初步明白了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朗读,学生了解了作者的情感,进一步体会了诗人壮志未酬、死不瞑目的遗憾;还是通过朗读,学生感受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力量,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了一次审美教育.


3.适度拓展,加深修养

一堂优秀的古诗词教学课,可以说学生是徜徉于华夏古文化的伊甸园里,享受着古文化的精神大餐.想之思之如果我们的孩子受到如此的浸润,他们的文化修养怎能不得到迅速的提升.这堂课教学的课文内容也许是一首诗或是一首词,但我们希望的是学生在下课后,会感觉到我不光是学了这首诗,我还爱上了这首诗,并且爱上了同题材的很多首诗.是的,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都深深地明白,自己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绝对不仅仅是这一首诗或是词.那么这就需要作为语文老师要合理的扩展教学内容.一是关于诗意语境的扩展.如一位老师在为学生描述黄昏的美景时,伺机朗诵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句.在让学生想象满池的荷花是怎样一幅美景时,就诵出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句子.我曾经尝试把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和崔颢的《黄鹤楼》跟《枫桥夜泊》同时来展开教学.下课后,学生对于"乡愁"的的感受是具体而又无限的.二是课后的拓展延伸.关于这一点,好多一线的教师在教学时,也都会用到.如我自己,在教学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后,就让学生再去积累两首以上的送别诗,且能初步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学生都很有兴趣,很多同学都找了不止两首.盛老师在教学完《如梦令》后,又出示了另一首《如梦令》,这又是李清照的一首淡雅、清丽的小令.学生读了,一定喜欢,一定会把它积累下来.在教学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后,我建议学生阅读的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学生读了这首词,对辛弃疾的一生,对他的抱负和遭遇,都会加深一些了解,由此可能会促使他找更多的辛弃疾的诗词来学习,这样的学生如果只有一个,不也是达到目的了吗?

4.嚼字品词,体悟诗意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前提.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江雪》一诗的学习,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对第一二行诗句中的"鸟飞绝"中的"绝"、"人踪灭"中的"灭"的理解,勾画出天寒地冻、飞雪飘漫的天地;通过对每行诗的开头一字连成的"千万孤独"的感悟,营造出空旷、凄凉的境界.末句的一个"钓"字可谓全诗的"诗眼",通过对"钓"字的品味,揭示出寂寥中的生机,平常中的蕴涵,触摸到诗人纯净高远的内心.

在古诗文教学中,正是这样紧密结合语境而对言语作细细的咀嚼,在吟诵中赏析作者在语言过程中"字斟句酌",才使学生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深入,从而受到灵魂的洗礼,精神的振奋.

5.巧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教学《锄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头脑中再现农民伯伯在田间辛苦劳作的情景,学生一个个感慨万千.教学《一去二三里》时,我布置学生为这首诗配一幅画.学生的作业虽显稚嫩,但烟雨中的村庄,错落的小凉亭清晰可辨,倒也生趣盎然.

小学生是爱表现的,我们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倾洒热情.通过表演来展示学习成果是再现古诗意境的好办法."表演"可以化抽象语言符号为生动直观的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因而在教学易表演的古诗时,等学生在了解诗意后,可激励他们上台表演.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一个学生饰贾岛,一个学生饰童子.他们在松树下相遇,便拱手相拜.当贾岛询问童子的师傅时,童子做出动作,指向远方正要回答时,同学也不约而同地大声读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样的动作,这样的语言使全班的同学产生了共鸣,一下子融进了诗境之中.再如在教学《静夜思》时,可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音乐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浓浓思乡之情跃然其中.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