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关键―体验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32 浏览:1544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对文本的体验感知就变得尤为重要. 只有当学生体验了文本,才会对文本产生兴趣,才会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才会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从而真正理解文本.可见,阅读教学中体验起着关键的作用,它让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怎样才能真正的体验文本呢?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展开探索.

1.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整合他们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九年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除了学生课堂上所学的课文和课后自由阅读的文章外,很多教师还向学生定期不定期的推荐精美时文.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一直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举三不能反一.学生浑沦吞枣式的阅读,并没有获得独特的属于自己的体验.读得再多,也没有效果或效果不佳.我鼓励学生在做读书摘记的同时做读书笔记.这种读书笔记类似读后感,不过并不要求字数.什么都可以谈,大至文章的思想内涵、行文风格、语言结构,小至文章中打动他的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等等都可以写,但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感受..我尤其鼓励学生由此及彼此地从文章中的生活延展到自己的生活.读到关于父亲的文章想到自己的父亲,读到《海燕》想到自己应如何对待生活中的暴风雨,从《儒林外史》中看到了应试教育的众生像;从《鱼我所欲也》中体会到生活的种种选择等那些从书本上得来的间接经验,通过学生的想像和联想逐步转化成了他们自己的直接经验和体会.通过实现学生―生活―文本―学生―文本的循环,整合而来的体验对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

对于这一点,我觉得有三种方法效果很好.(1)诵读.汉语言文学本身在审美性上就具有音乐美、结构美和形体美的特征.反复诵读,体味语言本身的美感,诸如叠韵、双声在诗文中的应用以及体会排比、比喻、反复、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使用,能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体验作者的语言风格,并体会作家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2)角色互换.以“如果你是等”和“如果是你,你会等”为互换形式帮助学生与文本展开交流和对话.比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我问,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像鲁智深这样的人,你喜欢吗?学生面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学生说:我喜欢,因为他侠义、豪爽,所以我喜欢.有学生发言:我讨厌这样粗鲁的人,没有一点法制观念.也有的说:他心太狠了,三拳就打死了一个人等虽然学生们的认识水平和情感趋向不一样,但是这种争论涉及面广,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都在这样的交流中体验作品的艺术形象并有自己的评价.

3.利用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亲自去体验、感受、理解和领悟

活动课相对于书本阅读来说更具有直观性,学生乐于接受.中学语文第三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的活动是关于至爱亲情的.学生在11月11号这一天,自编自导了名为“父亲之歌”的主题班会.他们的节目很丰富,有配乐诗歌朗诵,有反映现实生活中父亲境遇的小品,把涉及到父亲的电视广告连串再现,还有的讲述自己和父亲和爷爷的生活故事,表演得情真意切,很有感染力.第四单元是游记散文,它美在自然风光,美在人文景观.恰逢秋高气爽的时节,带着学生来到岳父庙前,瞻仰好凭吊这位精忠报国的名将,带领学生去园博园,去欣赏秋天的景色,一起在草地上朗诵关于秋天的诗歌和散文,感受秋天的气息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表演等多种能力,而且加深了他们对生活和对人生的体验.这种直接性的体验是难能可贵的.


此外,老师还要充分鼓励学生对文本中呈现出的因素进行多元评价.文本中渗透出来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情感应该鼓励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独特的评价,比如在对《背景》中父亲形象这个人物的评价中进行分析时,学生对他的感受很复杂,也很多.有的尊重,有的鄙视,学生不满的理由是“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不潇洒.”如果教师不对学生们这些体验结果作出肯定性评价或加以正确的引导,那么就无法激发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文本的动力.可见,体验对培养学生学好语文是如何的重要.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