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三步走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14 浏览:7859

摘 要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性,增强教学中的启发式和讨论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 键 词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22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物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的环节很重要.在导入新课时,我们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提问,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物质密度》一课,在揭题后设问:“给你两个金冠,你知道哪个没有参检测吗?”“要是两个金冠的体积一样时,怎样去区分呢?”“要是质量一样时又该怎么办呢?“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述不同的物质呢?”在进入课题后又向学生提出:“物质的密度有什么特征呢?”“物质的密度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等等问题.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又如,教学《大气压》一课,可以这样启发学生:“为什么大气压可以把木桶压裂?”“身体里也有空气但怎么没有把我们人的肚皮给涨破呢?”“为什么空杯上的纸板,翻过来后要掉呢?”“在杯中加满水后变重了,纸板反而不会掉下来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大气压,寻找以上问题的答案.”这种不急于直接告知学生问题答案的方法,抓住重点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进行讨论,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新课程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中学物理教材中,新知识的公式教学基本上都有相应的例题,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指导学生掌握自学例题的方法.如教材中很多例题的教学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层逐步呈现解题过程,让学生根据解题思路自己去思考.有的概念、法则、结论等用黑体字表示,要让学生清楚这是重点内容.有的例题中的示意图和操作程序是为突破难点安排的,要让学生懂得根据图示顺序去分析、推想,从而掌握物理学习的思考过程.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是成为一个体系相互联系的.特别是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识前后联系比较紧密,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如学习“液体压强”时,可要求学生根据压强定义式推导规则固体的压强与高度的关系.学习“浮力”之后,可要求学生尝试计算推导浮力产生的原因.总而言之,我们要重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重视物理学习中的实践操作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也是学习理论运用理论的目的.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一些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多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试一试”、“连一连”、“测一测”.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需要,更能促使学生在快乐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如教学“滑动变阻器”,课前可把学生带到实验室,准备一个电源、两个带底座的小灯泡、一个开关、若干导线,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连接、比较.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亲身实践中探索得出:靠近下接线柱,有效电阻减小,远离上接线柱,有效电阻增大.

物理是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加强教学实践,可以使学生弄清生活中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在设计物理习题时,应多考虑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规律的题目.如学习惯性后,解释刹车时人体上半身为什么向前倾的现象,学习杠杆后,解释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省力的道理,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会从地图上测出长春到北京铁路线的长度,学习了光的反射,解释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学习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海市蜃楼,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压强后,解释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等.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我们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课程改革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万盈第二初级中学 22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