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618 浏览:10897

一、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

边讲边练.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兴知识茫然不解,会令他们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每节课最好能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该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进行实践,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任务驱动.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教师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践,然后根据他们的操作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比如,学习Word 2003中图文混排时,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文档,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格式.课堂效果出来了,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并自己操作.对于教师补充的内容,他们能掌握得既快又牢固.

精讲多练.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对于学生自己能看懂或是通过实践获得的新知识,教师及时鼓励他们自己学习,自己掌握,把时间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去操作练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了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扩大知识面,更好的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做好教学设计

引入趣味课题,激发学习兴趣.课题能否成功的引入,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每节课教师都要力求采用同学们最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他们,比如学习从网络上下载软件,教材上只说明了下载的方法,我认为,这些内容并不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更不要说产生好奇心了,教师可进行以下的设计:学生通常对电影、电视剧、歌曲感兴趣,对用计算机欣赏歌曲更怀着巨大的好奇和兴奋,所以当他们走进教室时,我用“影音”播放一首很流行且受他们欢迎的视频歌曲,这样,他们马上被吸引过来,簇拥在计算机前,一边听,一边窃窃私语,教师可趁机向他们简单讲述用“影音”听歌的方法,但是学生机上没有歌曲,也没有,怎么办呢,可到网上下载一个.课题就这样悄悄导入了,同学们听得全神贯注,做得专心致志,他们不仅学会了下载软件,还学会了安装软件,兴趣也大大提高.


即学即用,通过学习结果激发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我想这是学生们痴迷网络知识的主要原因:学会使用浏览器,就能浏览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学会发送电子邮件,就能和朋友们相互联络;会发帖子,就可以和许多趣味相投的网友相互切磋、相互交流,学习效果立竿见影.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目标.计算机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作为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应用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用一点.如学会Word 2003的使用,就可以用Word 2003编辑文稿,而不必去学微机原理,更无需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总能感觉到有新的挑战,新的成就感,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作为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扩大、增强这一效果,当某个同学设计的作品比较完美时,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的优势,教师给全班同学展示其作品,并及时提出表扬和鼓励.这不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