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探微

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502 浏览:143215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由不自觉到自觉,用眼看“语文”,用口说“语文”,用耳听“语文”,用心感悟“语文”,用手历练“语文”,把读写、听说、积累等语文学习和探究行为生活化,当日子来过,真正养成习惯,成为活生生的“语文”人.

关 键 词 :高中语文 教学 生活化

比如在我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将积累词汇、语言、素材等生活化.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和奖惩机制,确保积累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和生活习惯,并促进学生在长期的积累实践中学会自觉做事,踏实做人.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我是通过定期检测字词,每周批阅文摘和日记,表扬和奖励先进、找后进生谈心等形式来加以落实的.

1.积累词汇

积累词汇,不仅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事,高中阶段也相当重要.高中阶段,学生更成熟,理解能力和自主意识也更强,这些对进行词汇积累也更有利.这个环节,我坚持的总原则是:让学生明白,不认识、不熟悉字词就去查字典,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是一个学习者必须具备的起码的自觉和习惯,要使之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饿了须吃饭一样.教学中,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现代汉语大辞典》《成语辞典》《中学生文言文辞典》等工具书,学习和生活中若遇到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字词随时向辞典请教,而且要像串铜钱一样,成串成片地理解、记忆.比如,要查“明日黄花”一词,我要求学生不要只查这一个词就完事,还要顺势把所有“明”字打头的词都看一看,尤其是那些不很熟悉但又常用的词,一定要加强理解和记忆.我常对学生讲:“字典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好老师,而且态度好,随叫随到,只要同学们坚持向这位老师请教,天长日久,文字功底自然会厚实起来了.”为了更彻底地落实这一要求,课本中的生字生词,我是从来不给学生解释的,只是引领他们勾画出来,而后给时间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整理、理解、消化.学生实在有困难,我才会帮他们一下.有时,我还故意说不认识,让学生自己去查词典,甚至干脆这样讲:“这些都不是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做的事,请同学们不要问我这一类问题,就向辞典请教吧.”这样一来,逼着学生自己想办法,时间一长,也就养成了良好的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说实话,我们要的就是学生这种自主学习、独立做事,把查阅工具书当日子过的好习惯!

2.积累素材

在我的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体系里积累语言专指积累精彩的语句或语段.精彩的语句或语段,我认为大致有两条标准:一是思想内容好,二是语言艺术好.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夯实基本功固然相当重要,但语言文字本身并不等于语言.要想“下笔如有神”,还必须要读万卷书,而且不光读文字之书,还要读生活之书.既要通过“读书”领悟和深化课堂上所学的为文之道,还要善于学习、借鉴别人文章中精彩语言.我的主张是:学生首先要向他人和生活学习语言,而后才有可能讲好自己的话,写好自己的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摘录、占有、消化他人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语段,包括格言、谚语、歌词等等,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内存,变成自己的语言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文摘本,专门用于摘录精彩语句和语段(寒暑检测不间断).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所谓成功的人,并不一定非得是高官厚禄的人,并不一定非得是功成名就的人,并不一定非得是轰轰烈烈的人,并不一定非得是可歌可泣的人.因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机遇有好坏.所谓成功的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智慧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慈悲的人,今天比昨天更宽容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美的人;也就是今天比昨天更进步一点,心灵和行为日趋高尚的人.”

试想,如果一个学生长年累月、高度自觉地作这样高质量的文摘,势必会对他的思想、文化、人格、心理及语言修养产生极大的正向影响.我教的学生,就是这样做的.三年下来,每人平均要作10万字左右的文摘.同时,绝大多数学生也都养成了做文摘的好习惯.这项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水平,更促进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由不自觉到自觉,用眼看“语文”,用口说“语文”,用耳听“语文”,用心感悟“语文”,用手历练“语文”,把读写、听说、积累等语文学习和探究行为生活化,当日子来过,真正养成习惯,成为活生生的、大写的“语文”人.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性发展.我认为,这样的作业既是学习、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修养身心、提升境界的过程.我常这样想,检测如我观念再解放一点,胆量再放大一点,工作再彻底一点,给学生完成这项作业的时间再充裕一点,那么,同学们一定会做得更好.再说句更到家的话,有了这样的积累,还愁学生的作文写不好吗?还愁学生高考作文语言不美,没有思想深度吗?还愁素质教育没有得到落实吗?


在我的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体系中,我常常问学生:作文是什么?作文是用语言承载思想.语言哪里来?书本和生活.思想哪里来?还是书本和生活.但这里面的门道,要靠老师教.教学生素材积累由课内到课外,环环相扣.我认为,积累绝不等于简单的累积,是必须要用心灵和生命来过滤的,是要深深地打上积累者生命的烙印的.通俗点讲,教科书、课外书也好,生活这本大书也罢,不管是来自哪里、也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事、情、理,都要用自己的头脑过过筛子,都要用当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来沟通、比照、评判,进行辩证的、多元的解读.只有这样,所积累的素材才会被铭刻于心,深深地融入积累者的生命.如果学生养成这种生活习惯,那将终身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