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技巧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287 浏览:142222

入情析情动情

一、引导学生“入情”——进入情境

在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学生的情感领域还只是一张白纸,牵引他们进入状态是语文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因此如何设置导语,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是引导学生“入情”的关键.这时可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悬念式的提问可勾起学生品读课文的;用有关故事导入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形式比较直观,可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等总之,要让学生的情感进入教学活动,得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了学生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首先需要启动,才能引领学生每一个人进入“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境界.也就是说,如果设法让学生形成一种期盼的、关注的心理,产生某种猎取知识、获得情感的需求和兴趣,那么,就算是达到第一层境界了.

二、引导学生“析情”——领悟作品的思想

有许多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学生自读或初读时往往因难解其“情”而顿觉索然无味,或者知其一不知其二,甚为遗憾.因此,“析情”是一堂课的关键.“析情”不是靠教师滔滔不绝的“演讲”,更不是靠政治式的说教,“析情”必须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主动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入情”前学生的情感领域像一张白纸的话,那么,“入情”后白纸上便被打上了许许多多的问号,正是这许许多多的问号牵引着学生去探求、去思索,这个过程很艰难,却也如深山藏宝一样极有吸引力,学生自然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探求精神.此时,教师不能因怕见学生“衣带渐宽”、“为伊憔悴”而恨不得将自己的思想一股脑全倒给学生,而是应该积极地引导,让学生去感悟,最终能独立地将白纸上的问号换成大大的感叹号.此为文学作品教学的第二境界.

三、促使学生“动情”——与作品产生共鸣

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内在因素,把握教材整体,使学生完整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还要使作品与生活渗透在一起,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也就是说,通过“析”作者之“情”而达到动自己之“情”的目的.教学活动一旦触及学生自己生活领域的某种情感,必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通过理解作品,再联想现实生活,猛然顿悟:原来生活中有如此美丽的事物,有如此美好的情感!原来作家所写的事情也在你、我、他的周围发生过!于是乎便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大彻大悟.也因此,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还学会了怎样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以及怎样从生活中取材,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这便是文学作品教学与欣赏的第三境界也是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