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案例

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334 浏览:33023

【关 键 词 】初中历史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67-0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教材内容:《原始的农耕生活》是岳麓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课,主要介绍了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文化.

教材地位: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分别是我国南方和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了解远古时期农耕生活的特征,知道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及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初学历史的七年级学生应建立的基本知识框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主要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人的彩陶艺术;(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物插图来设置问题,激发探究,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2)掌握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取得的成就,了解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2)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中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征服挫折的意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简述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教学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特征的概括.

二、学情分析、学法、教法及教学思路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从影视作品中了解到一些抽象的历史知识,对历史故事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历史故事、教学视频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其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

学法:课堂讨论、图示法、归纳法、比较法.

教法: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采用大量直观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思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重点和亮点落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以情境创设和分组探究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突出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特点.教学环节包括:情境创设(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分组探究)―困惑与答疑(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主解答)―比较分析(对知识进行整合和提升).

三、教学实录

(一)复习导入

教师提问:1.上节课我们穿越了时光隧道,拜访了我们的远古祖先.我们拜访了哪些人?2.谁来说说我们的远古祖先吃什么?住哪里?(学生回答.)

师:进行采集、渔猎活动得到野生动植物,人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自然的恩赐.妇女们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发现植物的果实掉在地上可以发芽、生长、结果.通过反复地进行观察和试验,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人工栽培,早期的农业劳动也就因此而产生了,原始的农耕生活产生了.(展示课题)今天,我们来了解其中最典型的两个代表: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设计意图:从了解远古人类的日常生活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拉近历史空间的距离,自然切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展示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指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地理位置(地点、流域),明确其年代.

师:几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我们通过他们的衣、食、住、用等进行了解.

(三)探究历史

【活动一】角色扮演.

活动介绍: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扮演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让他们从衣、食、住、用等方面介绍各自的生产、生活状况.学生先看书、交流、填表,教师再进行提问,利用图片引导学生感知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情况.

(设计意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问题,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师:我们来开展一个活动,全班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同学扮演河姆渡人,另一部分同学扮演半坡人,请你们从衣、食、住、用等方面来介绍各自的生活情况,对方可以进行提问.(学生选择扮演的角色)第一、第二组的同学是半坡人,第三、第四组的同学是河姆渡人.大家用5分钟时间,先看书了解各自的生产、生活情况,然后前后左右进行同学交流.

(学生看书、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简表,见表1.)

学生填写表格,掌握课本知识.

【活动二】困惑与答疑.

师:“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基本生活情况,大家对彼此的情况还有什么不清楚、不了解的吗?

由代表“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学生相互提问,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起引领作用.

(设计意图:课堂是丰富的,生成是精彩的.教师应促使学生在场景活动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促进者,应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教师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生成课堂的精彩,使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

教师展示图表,见表2:

生1:为什么你们(半坡人)会想到制作装饰品?

生2:因为我们(半坡人)对装饰自己和美化生活很重视.

师:半坡人制作装饰品说明了他们爱美.对美的追求,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对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追求.其实,人类的进步,不仅是物质进步,更体现在精神上,对美的追求就是精神生活的一种表现,是人类进步的一大表现.如半坡人不仅穿上了衣服,而且用佩戴各种装饰品来美化自己.从考古中发现,半坡人的饰品可以装饰头颈部、腰部,在半坡出土的1900多件装饰品中,陶环就有1100多个,说明半坡人很重视对自己的装饰.如果我们给一个半坡姑娘佩戴上这些装饰品,会看到一个健康美丽、“珠玑盛装”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