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性学习的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17 浏览:19340

摘 要:高中研究性学习刚刚起步,这是一项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举措,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革命,改革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活力,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必须不断地借鉴和吸收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和宝贵经验,持之以恒地通过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掌握全新的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 键 词 :研究性学习 教学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5-0058-01

高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综合意识和整体认识能力;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抓住问题的本质,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并学会判断问题的价值.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这让我们深有体会.有人说重点高中的学生都很自私,不爱帮助人.然而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分明的看到了热情帮助人的同学,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下面是笔者对几年来的教学浅议,以供同行参考.

一、研究性学习课应从实际出发

研究性学习课是让学生知道发现问题的途径和确定研究课题,难点是如何确定研究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值得研究和要研究的问题已经被人研究,所以通过本节课必须让学生知道发现问题,这样才有可能有课题研究.如何确定研究课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发现的问题多种多样,这就要应用课题选择的原则在这么多的问题中筛选出课题去研究.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他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基本上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对绝大多数老师而言,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二、研究性学习重在建立教学探究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参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在强调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今天,发展探究性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探究性学习的新思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逐渐得以明确:“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团体(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人文等多方面知识及能力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排斥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是: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强调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要求教师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


三、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师要主动做,学生要积极参加

有些老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难以下手,不知怎样去做,有的教师活动还没开展,就怨声载道:家长不支持开展,社区不重视,集体活动受阻等其实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看似复杂,但指导教师如果能够动手做起来.在实践中摸索,善于从多方面发现问题,捕捉时机的话,我想:“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正如综合实践活动要求讲的,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同样,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一理念才能有效带动学生参与活动,才能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参考意见,为他们搭建一个可行的信息沟通的平台.作为指导教师,不要一味的要求学生作出了多大成绩,而要充分让学生体验探索的成就感.

在活动中我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同时让我深深感到在综合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无疑是一个活动的倡导者、参与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而孩子们才是活动的主角,那么,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们需要什么.这样才能有效地进地引导.因此,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给学生说话的空间,同时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我想,只要你是这样做的,你会发现你的学生是十分乐意参加活动的,你所开展的活动是最有效的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总之,有的研究性学习只强调学习过程而忽视学习结果.如用课堂辩论的方式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如果教师不及时而有力地进行引导,就有可能出现辩论过程轰轰烈烈,辩论结果与课程目标相差很远的现象.比如在“强调‘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恰当吗”.首先正、反方辩论的观点与辩题不符,因为辩论的内容是洋务运动是否失败,而辩题是“强调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强调“不可能使中国富强”并不说明洋务运动没有对中国发展有贡献;其次,辩论的结果不是“真理越辩越明”,而是越辩越糊涂,因为辩论双方站的角度不同,评价标准不同,也就不可能出现谁说服谁的结果.辩论不是目的,也不是课堂的全部,正如专家点评的那样,教师应该在评价标准、评价角度、评价过程等方面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全面达成历史学习的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