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的想法实施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033 浏览:32428

教育家叶澜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课堂是学生生命活跃的殿堂,是学生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活动场所,每个学科的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都应该为学生的生命教育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我想,数学课堂也应注重体现人文情怀,必须还学生以自由,还学生以情感,更重要的是还学生以灵性、活力.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来关照课堂,让每一次的课堂经历都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课堂既是数学的,又是生活的.我认为生命化的数学课堂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一、善待儿童的奇思妙想

【案例一】 《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片段

出示例题:小芳已经看了一本书的,小明已经看了这本书的.谁看的页数多?

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生1:我是用通分的方法来比较的.

等于,等于,因为>,所以>.

生2:我是把两个分数都化成小数来比较的.等于 0.6,≈0.4,因为0.6>0.4,所以>.

生3:我想找这个分数.因为>,<,所以>.

生4:我是用3×9等于27,4×5等于20,因为27>20,所以>.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4:简单地说,我就是用第一个分数的分子3和第二个分数的分母9相乘得27,再用第二个分数的分子和第一个分数的分母相乘得20, 27>20,所以>.

师:用这种方法也可以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这种方法很独特,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叫“生4法”(学生名字的代号).

【思考】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行进不可能按照教师的预设一成不变.上例中,教师不仅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而且注意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课堂上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走出教材的框框,才有了如此多的比较方法.特别是后两个学生,他们没有受到已有知识的限制,而是出其不意,引进“中间数”和“把两个分数分子分母对角线相乘的积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而生4的方法是教师教学预案中没想到的,其实这种方法与生1的方法是相通的,是通分比较的简洁式,对于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非常实用,方便又快捷.

二、宽容学生的错误思维

【案例二】在教学应用“商的不变规律”进行除法简便计算时,先出示“900÷50”,要求学生用竖式进行简便计算.学生列出以下算式:

900÷50等于18

[900

5.

40

40

0][50] [18]

接着教师把题目改成“900÷40”,仍然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结果有的学生列出如下算式:

900÷40等于22等2

[900

8

10

8

2][40] [22]

【思考】对上面的算式,教师不去指出谬误,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检验,学生检验算出22×40+2等于882,发现计算结果不等于原来的被除数900.这时,再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一起反思竖式的计算过程,竖式中的2在十位上,它应该表示2个十,所以余数应该是20而不是2. 以上案例中,教学前教师就已经预见到学生会犯这样的错误,但故意不提醒,用意就在于“说教百遍,不如尝试一遍”.待学生出现了错误后,教师再借题发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防止以后作业中出现这样的错误提前打好预防针.

三、体验学生的真实想法

【案例三】《认识三角形》教学片段

1.师:通过刚才的制作活动,同学们认识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如果给你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三角形吗?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四根小棒,长度分别是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从中选择3根试试看.)

2.出示实验记录表,组织汇报:

师:试验的结果怎样,都能围成三角形吗?哪些能?哪些不能?

生1:我用10厘米、6厘米、5厘米三根小棒,能围成.(师填表)

生2:我用6厘米、5厘米、4厘米三根小棒,能围成.(师填表)

生3:我用10厘米、5厘米、4厘米三根小棒,不能围成.(师填表)

生4:我用10厘米、6厘米、4厘米三根小棒,能围成.

师:真的能围成吗?再摆摆看.

生5:老师,能围成.

师:其他同学操作结果呢?

(很多人都说:能围成.)

师:你们真的围成了吗?

师:由于你们用的小棒比较粗,所以围成了,实际上当两根小棒相加的和等于第三根小棒的时候,是不能围成的.(填表:不能)

观察表格,引导发现.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你觉得,3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言,小结归纳.)

板书: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思考】该案例中老师只顾向学生传授既定的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学生操作的真实过程与结果,没有走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操作的真实情景和感受,更谈不上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了.一个负责的老师应该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做好充分的预设,在课前指导和帮助学生对操作的材料进行选择.如果用细铁丝,长度又比较精确的话,就不会出现上述案例中的情况了.

四、共享学生的成功乐趣

【案例四】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100以内的数》教学片段

师:老师想了个两位数,请同学们猜猜是多少.

生1:二十几.

师:不对,太小了.

生2:九十几.

师:不对,太大了.

生3:五十几.

师:对了.你知道是五十几吗?

生4:五十九.

师:大多了.

生5:五十一.

师:小了.

生6:五十五.

师:耶!你猜对了,真聪明!

全班一片欢呼.

【思考】课堂活动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活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更是生成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独特的体验,思维不断得到升华,同时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创造活力.教师在学生猜到结果的同时,以儿童的心态发出“耶”的欢呼声,这样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感染了全班学生,师生共享学生成功后的快乐!这是师生情感共鸣的自然倾泻.

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健康发展.“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让我对生命教育有了新的认识.让我们在平时教学的点滴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教育,教会学生学做真人,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之花悄然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