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不可忽视朗读

更新时间:2023-1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634 浏览:154290

(河北邯郸市第二十四中学 河北 邯郸 056000)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163-02

1.朗读的内涵和现状分析

朗读是什么?有人说:“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文章,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这样的定义固然不能算错,但还不足以表明朗读的真正魅力.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这样为朗读下定义:

朗读,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活动.

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

朗读,是讲求语言准确、语流顺畅的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

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

诚哉斯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就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所以才流传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这样的古训.白居易读书以至“口舌生疮”,韩愈“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最后终成大家.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也曾经是我们中小学校园里最令人陶醉的晨曲.

可在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的今天,我们的很多教师仍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朗读,只钟情于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甚至有的学校荒唐地规定“语文课上不许朗读”!学生不会朗读,更不会在朗读中欣赏美、体会美,只知道拼命记老师的讲义.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语文课渐渐失去兴趣,从而出现了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也不尽人意:不少学生说话结结巴巴,朗读断断续续,写作文句不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对这种不重视朗读的语文教学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中学里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我想我们是应该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了.

2.加强朗读训练的理论依据

2.1 朗读符合汉语文字特点:汉语具有很强的表义功能,同时它还具有声音优美音乐性强的特点.王力先生曾在其《略论语言形式美》一书中论述道:“除了音乐性的美之外,语言形式差不多没有什么其它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东西了.”汉语语音具有音乐性,一是因为在汉语语音中,元音占明显突出的地位.元音属物理学中所说的乐音,使得读音和谐悦耳;二是因为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一连串的音节由于四声的变化而形成语音的起伏、疾徐、抑扬、强弱、隐显等,从而造成情感的节奏,进而构成音乐美的效果.

另外,汉语的每一个语言符号联系着一个概念和一个听觉形象,语音仅仅是这个听觉形象的最表层,它还包含理念上的内容,感情上的内容.在朗读中,通过对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的正确把握,才能反映出作者的感情,才能再现文学作品的特定情景,领悟文学作品所要表现的哲理意味.正如朱光潜先生指出的那样:“从字句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绪气势或神韵.”俞平伯先生也认为:“目治”即一般的阅读,仅能达到泛览的水平,只有“耳治”即朗诵或吟哦,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真意.通过朗读,获得语言信息,从而领悟文字的内蕴,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达到直觉思维的境界.

2.2 朗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初中的学生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其思维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地思维”,然后才由外观的语言过渡到耳语,又过渡到内部的语言.朗读正是帮助他们通过“听”来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的.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眼、口、耳等多种器官同时活动,形成多通道的暂时神经联系,加深了大脑皮层的痕迹,有助于增强记忆.加强朗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尤其必要.初中生正处于童年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具有耐性不足、好奇、好胜、好动等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兴趣,在适当的点拨下,让学生开口读,读出兴趣,体验快乐感,在一唱三叹中深受感染,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然后再“说说”、“议议”.一堂课下来,学生始终感觉兴味盎然,乐在其中,学习效果自然就会提高.可是,我们有些语文课自始至终都是“一言堂”,学生在极端被动的状态下学习.这样沉闷的课堂气氛怎能唤起学

生热爱语文的热情,怎能不让学生怕学语文厌学语文呢?

2.3 朗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提倡朗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朗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和体会文章的语意和整体美.否则,老师讲得再细再好,分析得再透彻,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只能记住其中的一鳞半爪.这样就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我们开展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形成能力.通过朗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强朗读训练是在语文教学上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3.加强朗读训练的现实意义

3.1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现在的语文课上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不遗余力地讲解分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其中.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失去了参与的兴趣,渐渐地疏远了语文课,疏远了语文这门学科.但有了朗读就大不一样了.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感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哪位学生能对此无动于衷?有谁能不产生尝试一下的念头?

3.2 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口诵心惟”.朗读不仅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朗读要求不停歇地读一段或一篇文章,做到不掉字、不添字、不倒读、不误读,这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维持其注意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训练了其注意的广度和分配能力.朗读的停顿、轻重、升降、快慢等,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义关系及时做出符合原文含义的表达反应,这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度性等.朗读要感人就得深入意境,进行艺术再创造,这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其实就是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相信各位老师都有这种经验:班级内那些谈锋犀利、语言缜密、妙语连珠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智力超群的佼佼者,而那些说话口齿不清、词不达意、甚至经常颠三倒四的学生,极少不是反应迟钝智力较低的后进生.

3.3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学习一篇文章的基本要求,学生只有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把握,才能从文章中找到活的思想和灵魂,从而更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而朗读的要义就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披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

总之,“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我们应该让朗读贯穿于语文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和亮点,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