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范生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45 浏览:14842

[摘 要]高校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富有成效”的教师,因此其自身也必须是“富有成效”的.本文从高校师范生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影响因素和判断标准三个方面论述了师范生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关 键 词 ]师范生;实践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136 — 02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老师们不再仅仅是‘社会道德’的掌门人,我们所期望的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导游’,他们的工作一定是‘富有成效’的”.〔1〕而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富有成效”的教师,因此其自身也必须是“富有成效”的.

一、师范生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一)实践教学

“实践”是一个哲学术语,最早由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始使用.亚里士多德被称为西方实践哲学的奠基人.在我国,“‘实践’一词合并使用最早见于《宋史?理宗纪》中的‘真见实践,深探圣域’,而广为流传,是唯物史观在中国被确立为主流思想以后.”〔2〕现在,我们一般认为实践指的是:“(1)履行;(2)人类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活动.”〔3〕

教学通常有两个途径,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侧重于对基本理论、原理、规律等理论知识的理性灌输与启蒙,具有抽象性,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实践教学侧重于对基本理论、原理、规律等理论知识的实践验证与拓展,具有直观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前奏和基础,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拓展和深化.具体说来,“实践教学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根据实验、设计和生产任务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做结合,以学生自我学习和操作为主,从而获得感性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4〕

(二)有效性

“有效性”(effective),又被译为“效能性”,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足够实现某一目的;达成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与某一事件或情况的成果有关;有实现目标的力量;反映某一行动的完成或获得结果.”〔5〕概括说来,有效性反映的是预期所要达到的积极的或肯定的结果的实现程度.如果某项活动目标的实现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需要相吻合,并且能够用最少的投入达到最佳的预期结果,那么这项活动的实施就是有效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效果(合乎目的)、效率(合乎经济)、效益(合乎需要)三个层面上来评价一项活动是否具有有效性.在英文中,与“有效”或“有效性”(effective)相对的“无效”并不是ineffective,而是用effectiveless表示,这说明有效和无效都是相对的.我们通常所说的“无效”,并不是真正的无效,只是其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不是我们所期待的而已,这种无效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低效.而所谓的负效则是指结果偏离预期的目标,产生了严重的、消极的、否定的后果.

(三)教学有效性

将有效性的概念推广到教学领域,就有了关于教学有效性的论述.“教学有效性”(teaching effectiveness或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是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它和“有效教学”的涵义并无太大区别,是“有效教学”的名词表达形式.教学有效性理论来源于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同时,它又反作用于有效教学,对其进行指导.不同之处在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侧重于理论性和结论性,而有效教学的研究则更强调操作性和过程性.

1.要揭示教学有效性的内涵首先应该紧扣“教学”这个概念.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永远是教和学的辩证统一.从“教”的层面来看,所谓“教”,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6〕从“学”的层面看,所谓“学”,是指学生获得教师传达信息的所有行为.教和学其实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有效性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条件和手段.所以,要实现教学有效性必须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保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教学行为正确、合理,教学策略多样、灵活;学生学习行为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端正、稳定.

2.从“有效性”的角度来解读教学有效性,教学有效性强调的则是一种教学结果上的有效.也就是说,教学在实施完毕之后能够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教学效率,即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所谓有效果,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果与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相吻合.即学生在“学”了“教”的内容之后取得了具体的学习成果.这也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第一要求.所谓有效率,是指在教学投入尽可能少的情况下反而得到了尽可能多的教学产出.这其实是把教学活动本身看做一种精神性的生产活动,从而用减少活动投入与增加活动产出目标的实现来衡量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有效益,是指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一致.这种价值的实现是对教学效益质的规定.


综上所述,教学有效性是教学过程有效性和教学结果有效性的高度统一.其中,教学过程有效性是基本条件,教学结果有效性是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切入点应该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有效性,而落脚点则是教学结果中学生“学”的有效性.

(四)师范生实践教学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基本追求.从理论上说,任何教学都必须是有效的,低效或负效的教学都不能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师范生实践教学也不例外.师范生实践教学有效性是教学有效性在师范生实践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但是,我们又不能简单的把它等同于一般的教学有效性.师范生实践教学有效性特师范生实践教学的产出能够充分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这里的产出是从师范生“学”的有效性的视角来界定的,包括学习效果、学习效益、学习效率三个层面.第一,学习效果.指师范生在结束四年的实践性课程学习之后能够养成一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实践性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第二,学习效率.指在师范生在对时间、精力等投入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反而能够更加显著地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第三,学习效益.指师范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自身所具备的实践性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能够满足基础教育对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要求.这里的需要即指基础教育对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要求. 本文在界定师范生实践教学有效性时只考虑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益这两个产出.也就是说,如果经过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培训出来师范生在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进行教学时能够具备满足中小学教学需要的实践性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那么我们就说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是具有有效性的.

但是,师范生实践教学只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形成的开端,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他们的实践性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往往还会随着入职、职后培训的展开和其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而不断丰富和提升.即教师在师范生阶段通过实践教学养成的实践性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师范生实践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往往也只能通过特定的教师群体,即新入职的教师才能够反映出来的.

二、影响师范生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师范生实践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受到众多因素影响的综合性概念,即师范生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依赖这些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其中,指导教师和师范生是师范生实践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是影响师范生实践教学活动有效性的两个基本因素;实践性课程是师范生实践教学的核心,实践性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是影响师范生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实践基地是师范生实践教学的实施场所,校内、校外实践基地的完善性是影响师范生实践教学有效性实现的硬件因素;考核评价是师范生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考核方式的科学性是影响师范生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制约因素.

三、判断师范生实践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通过上述对师范生实践教学有效性内涵的分析可知,判定师范生实践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即刚刚接受完师范生实践教学培训,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是否具备满足中小学教学需要的实践性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

“能力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为基础,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的能动力量,是体力和智力的结合,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7〕教学实践能力内涵丰富,它是“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必须具有的实际能力,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钻研和处理教材的能力,选择和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及方法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组织教学、提问、说服、表扬与批评,以及板书、板绘的技能和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8〕其中,“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钻研和处理教材的能力、选择和运用教育教学原则及方法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提问、说服、表扬与批评、板书、板绘的技能和技巧.”都可归纳为教师的实践性技能,“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则被称为是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即教学实践能力包括实践性技能和实践性智慧两部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其教学实践能力(实践性技能和实践性智慧)产生、发展的源泉,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实践性技能和实践性智慧)是其实践性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教学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必然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性知识,而一个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性知识的教师也必然表现出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实践性技能、实践性智慧)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共同决定一个师范教育教学的成败.

师范生实践教学旨在培养未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因此对师范生实践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的判定也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我们往往选定接受完四年教师职前教育实践性课程,刚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新入职教师作为研究师范生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对象,并把他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否具备满足中小学教师教学所需的实践性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作为判定师范生实践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参 考 文 献〕

〔1〕Mahony,P&Hextall,I.Reconstructing Teaching:Standa-rds,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Falmer,2000:83.

〔2〕王媛.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8:2.

〔3〕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144.

〔4〕汤百智,杜皓.论高职实践教学过程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01):46.

〔5〕程梅.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3,2.

〔6〕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

〔7〕刘维检,王传金.教师职前教育实践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

〔8〕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7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