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234 浏览:117713

有些中学生物学概念比较抽象难懂,许多教师经常通过精彩的举例、生动的比喻及学习活动,将其转化成浅显易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笔者在听课或阅读教学研究文章时,发现某些举例、比喻及活动等存在科学性错误,不但不能解决学生的疑难,还会误导学生.本文通过下列案例分析,与同行讨论,或可达成共识.

一、“氨基酸脱水缩合”学习活动

把每个学生比喻成一个氨基酸,每个学生左手拿一只鸡蛋(氨基),右手拿一盒酸奶(羧基),让所有学生拉手排成一队(牵手时必须放下手中物品,拿起一块吸了水的脱脂棉或海绵,并挤出水).

上述学习活动的实施,课堂教学气氛相当热闹.但是,对学生的思维触动却是浅层次的.同时,该活动将学生比喻成扣除氨基(-NH2)和羧基(-COOH)后的氨基酸部分,喻意不同学生的脸部长相代表不同氨基酸的-R基;鸡蛋比喻成氨基(-NH2),喻意氨基酸的氨基是相同的;酸奶比喻成羧基(-COOH),喻意氨基酸的羧基是相同的.用这种方式示意氨基酸分子的结构是不恰当的,易使学生误认为鸡蛋就是氨基,酸奶就是羧基等.让学生放下手中鸡蛋、酸奶,拉手排队,并拿起吸了水的脱脂棉(或海绵),挤出水,比喻缩合过程生成水分子,喻意氨基(-NH2)与羧基(-COOH)的缩合.在此过程中,把鸡蛋放下是表示脱去氨基?把酸奶放下是表示脱去羧基?那脱脂棉(或海绵)又代表什么?水是预先存在于脱脂棉(或海绵)中的吗?可以看出,试图通过上述活动来模拟氨基酸分子的缩合过程,存在着严重的科学性错误,有悖于科学严谨、信息容量大、高效率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要求.

二、物质出入细胞膜方式的比喻

用“飞流直下三千尺”形象地描述自由扩散,“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用“逆水行舟用力撑”形象地描述主动运输,“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

上述比喻可能使学生应用其所学的物理学知识进行理解,水流飞泻而下,那是将势能转化为动能,是能量形式的转变,无法说明自由扩散不需要能量的.

同时,自由扩散过程中水分子必须穿过膜结构,而瀑布飞流而下,没有穿过所谓的“膜”结构,两者是不能相比的.主动运输用“逆水行舟用力撑”来比喻,如果仅从物质含量高低的角度来理解,即“逆水”表示从地势低处(含量低处)往地势高处(含量高处)运动,还是较为贴切的.但是,如果从能量的来源角度进行分析,就不对了,逆水行舟的能量来自坐在船上的人用力撑,而主动运输转运物质分子所需要的能量并不能来自于物质分子本身.

教材中所举的例子和学生活动,有的也存在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加以分析和改进,不能囫囵吞枣原样照搬.

三、建立血糖调节模型的活动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活动中乙代表的器官是胰腺,保管着“胰岛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是这个模型建构活动的“主角”.第一,模拟吃饭后,甲将2张正面朝上的“糖卡”放在桌面上,代表血糖浓度升高,乙拿出胰岛素卡,将“糖卡”从正面的“血糖”翻转为背面的“糖原”,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第二,模拟运动时,甲从桌面上拿走1张正面朝上的“糖卡”,代表血糖浓度下降,丙将一张“糖卡”背面朝上放在桌面上,乙拿出胰高血糖素卡,将“糖卡”从背面的“糖原”翻转为正面的“血糖”,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

教科书设计该活动的本意是帮助学生理解血糖调节的原理,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使用了一次的激素卡片,乙是收回来继续保管呢?还是将激素卡片弃之不用?如果将使用后的激素卡片收回来继续保管,则是存在科学性错误的.

建议在操作上做这样的改进:乙将使用后的激素卡片撕毁不用,以代表后文“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另外,给乙准备好剪刀和相应颜色的纸,需要用多少裁剪多少,以代表后文“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四、若干不当比喻及其改进建议

由于篇幅所限,仅列出某些不妥当的比喻及其改进建议.

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生动有趣、科学准确的比喻或举例,形成课堂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就必须勤思考、多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够厚积薄发,做到信手拈来、妙手剪裁,达到科学准确、激发兴趣、启发思考、促进理解、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

朱正威先生说过:“你的课,不管什么课,都要给学生健康的思想营养.”这至诚至性的话语,寄托着老一辈生物教师的期望,应当成为我们的教学追求和座右铭.


(责任编辑:陈 欣)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