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98 浏览:9352

一、审美教育的特点

审美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的特点:一是情感性.学生进入小学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阅历的增加,情感不断趋向稳定,情感的内容更加丰富.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对各种人、事、物、景等欣赏,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从而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二是形象性.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形的,审美教育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只有通过事物的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作用于人,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三是愉悦性.美是人类的最高精神境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一旦引起审美主体情感上的共鸣就能赏其心、悦其目、陶其情.四是阶级性.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等都属于主观范畴的东西.对于审美情趣的高低,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标准.审美教育必须引导和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阶级的观点、民族的观点来分析看待问题,使他们牢固地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抵制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审美教育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审美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文教学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对社会中的人、事、物、自然中的自然景观的观察、感知描写、判断的能力.以往我们只注重强制性的“他育”而忽视了通过形象、顺情、寓乐的“自育”.到了作文课,题目一规定,要求如何如何写.学生面对规定的题目,即使没有素材,也要凭空捏造,然后勉强应付,这种被迫完成的文章,纯属空中楼阁,不但矫揉造作,而且言之无物,学生本人痛苦难言,久而久之自然丧失写作.爱因斯坦说得好:“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也会使它丧失其贪吃的习性的.而审美教育有别于一般教育的强制性,通过审美教育能够使人心甘情愿地接受美的教育,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才能自觉地去领略祖国建设的壮丽风彩,感受时代特色,领悟人生的真谛.美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且无可取代的作用.

三、作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作法

1..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既然美到处都存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在万木竞绿、百花盛开的春天,我们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花春树、感知春光春风、体验春播春种.在观察中,强调一个”细“字.观察不细,大而化之,掉以轻心,写作之际,就会常常让细节”窘住“,所以,老舍先生要求我们:”写东西,要观察,要总结,要思考.如果你观察得不对,或者观察得太少,没有深刻的印象,抓不住一个清楚的形象,不要硬写,你须回去再看,直到看清了这个人,这风景,这事物,回来能用八个字、十个字或二十个字,一写就极精彩.到这时,就差不多了“.可见,看”清“了,才能激发肭内心的审美情感,才能写精彩.在体验中,强调一个”深“字.体验就是用全部身心去”感受“.为什么有些同学和别人一样生活在校园,和别人一起参观、游览、调查,别人能写出”言之有物“,真挚感人的文章,他却依然感到”写不出“或”没的写“呢,关键在于不善体验.客观的事物现象,周围的人物景观;入耳、入目,但不入”心“.一方面,缺乏体验,感受隔膜肤浅,无法洞见事物背后的深刻内涵,难以领悟生活真谛,无法激发写作,形成不了内在冲动.另一方面,缺乏体验,观察的见闻没有经过主体心灵的咀嚼和消化,写出的只能是”浮“的生活表层.可见,对人、事、物、景体验的深,才能写出融人自己审美观点的,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作品.


2.引情.情已具,如何把学生的情感引发出来?第一是回答是什么,第二想看到的、感觉到的、体验到的像什么.这两步是建立在细观察、深体验基础上的,有了细观察、深体验,写起来自然会呼之欲出,不召自来.

综上所述,只有加强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