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基础上的爱国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96 浏览:7316

【摘 要】民族主义在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特殊含义,也因此不能偏颇的认为所有的民族主义都是进步的或落后的,它的发展是动态的过程,必须历史的看待.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的主流政治背景下是可以被等同对待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民族主义较之爱国主义有其更深层的内涵,不应被忽略.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若想不流于表面,必须有民族主义的精神的填充,才能进一步避免范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所带来的易于产生偏绪的弊端,使之走向理性.

【关 键 词 】民族主义;中国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1.当前缺乏民族主义的爱国教育的弊端

1.1何谓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民族主义最早出现在西欧,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历程而逐步发展.在时间和空间的不同面上,民族主义呈现出的理论诉求各异.要把握好这两个维度,是正确理解民族主义这一历史宏观概念的关键.

民族主义从来就不缺乏被定义和被研究,对于民族主义的定义至今仍有不确定性.1836年,西方第一次将民族主义列入了《牛津词典》.后来的《牛津现代高级英语词典》对民族主义进一步概括为对本民族的某种情感原则(如忠诚)――民族情感以及政治上的独立活动的意识――政治意识形态两个方面.诚然,在对民族主义的研究中最终也不能得出普遍认同的定义,但历史的看待这一概念却是所有研究的共同的出发点.

1.2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合理性

民族主义在中国出现时便带有与西方民族主义巨大的历史差异,这主要是源于中国对于民族主义开始有明确诉求之时正是近代中国最苦难之时,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的民族解放和问题,与西方资本主义沃土中产生的民族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甚至对立.

对于如中国这般多民族的国家来说,对民族主义的诉求本就不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需要,因此,民族主义要在中国存在不能依靠西方资本主义对民族问题解答,而是要根据中国的历史和国情的需要进行合宜的创新.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民族主义作为针对80年代的由于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带来的民族虚无情绪等负面影响而再次出现.80年代的中国,由于长期的历史巨痛而在国人心中留下的深刻记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上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的现代化和人们自身解放并非一致.这一冲突使得国人进入了相当长时间的迷茫时期,此时民族主义便应运而生,从一种新的历史角度和语境对中国进行解析,由于这一思潮本身就具有一种强大的融合力,对其他各个思潮进行了重新的整合和输出,使得它以更为温和的形式被国人接纳.因此,可以说民族主义最适合出现在中国,它同时也是被历史所选择的.

当前关于民族主义的诸多研究中,多数学者对民族主义持怀疑或批判的态度,其主要原因是受西方国家对民族主义的理解的影响,以及对我国民族主义和其他思想的混淆.其实,民族主义并非全是进步或落后的.纵观民族主义在我国历史中的发展,事实上并未出现过任何与之明确对立的思想.民族主义在中国自始至终未作为独立的思想或意识,都是融合着其他思想合宜的出现.因此,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并非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存在是客观的、合理的.

1.3我国的爱国教育的现状及其弊端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未被割裂,尽管在不同时期,民族主义的口号各异,但就其实质内容来看,则均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贡献.爱国主义由于涉及情感强烈并且内涵相对狭隘,在我国发展至今,近乎流于形式.

近十多年中国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受着各种考验.期间激起民众爱国情绪的事件层出不穷.从2001年的中美撞机事件,02年第二次参拜,03年齐齐哈尔“84”毒气事件,04年“保钓”行动,05年端午节“申遗”之争,06年韩国将“中医”改“韩医”申遗事件,07年“长白山”事件,08年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到10年美韩军演事件,以及近两年与菲律宾的南海冲突、与日本的钓鱼岛之争等等不胜枚举.

应该看到的是,民众的爱国情绪高涨并非坏事,只要引导方式得当,这一情绪反而会成为我们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然而,我们也应客观的认识到,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系统对爱国主义教育缺乏能动性,内容死板、教条,缺乏新意.受到多年来外国一些势力的挑衅而引发的国内偏激或极端的爱国主义行为的影响,对于爱国主义的教育或有名无实,或刻意避重就轻,并未起到真正积极的作用.教育从来都是重疏导,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一味的避而不谈反而会造成民间极端思想的泛滥.爱国主义之所以会出现空泛的概念,实际上是由于缺乏民族主义的实质内容.爱国主义本身只是一种情绪表达,如果没有更深层次的思想的填充,就会走向狭隘和偏激.

2.爱民族和爱国的关系

爱国与爱民族的关系和区别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从本质上来讲,在政治和谐及民族利益均衡的国家,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诉求是一致的.我国是主流政治的国家,同时也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尽管我国有56个民族,组成结构复杂,但经过历史长期的演化过程,不同民族之间也已形成坚固的纽带,进而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此时,爱国与爱民族实质上是统一的.

爱国的诉求情绪相对于爱民族虽更加强烈,但在多民族的国家中,如果存在着利益受挫的民族,仅谈爱国就很难寻求共鸣;而谈爱民族则显得更专注于利益的普遍诉求,因此更易为人接受.从这一层面上来讲,爱国的层面表现的相对窄一些,因此很容易成为某些别有意图的人利用的工具.爱国强调情感和意识,而爱民族更注重强调思想和精神层面.爱国这一强烈情感所表达的是抵御外敌、捍卫祖国;而爱民族则更注重国家发展尚未实现的共同目标.两者均是为共同利益而考虑,只是爱民族似乎较爱国已上升为一种战略远景,更为温和积极.

3.民族主义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

3.1中国学生的爱国思想与社会关系

纵观历史,中国的每一次民族主义思潮变动都有青年学生的参与.青年学生的思想反映着国家的发展状况以及思潮的影响.同时,青年学生的思想也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推动着整个社会思想的进步. 多年来,中国青年学生的思想也随社会的发展从激进盲从走向反思克制到理性参与.

在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之后又面临改革发展而迷茫困惑的人们,曾出现了“民族虚无主义”,这主要是源于人们对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并不完全一致这一现状的困惑和怀疑,从而逐步上升为否定本国文化、主张“全盘西化”的局面.在80年代出现的“伤痕”文学,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人们的迷茫.这一阶段的前期的主旋律是对过去的进行批判和反思,人们对社会中存在的限制个人发展的现象尤为关注并加以批判.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到来使备受思想禁锢的人们如饮甘饴,人们目睹西方社会的发达与优越,又在狭窄的视野中审视着才刚起步的中国社会,对于自身的发展更为担忧.此时《潘晓的来信》爆发出了更为强烈的呼声,“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引发了共鸣,思想解放在此时已达到了.在80年代后期,人们对于西方文化的诉求到了近乎狂热的地步,并且疯狂的批判和否定中国的历史以及文化,对转型中的中国无疑是一种重创.青年学生的思想解放历来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元素,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前进,因此,积极的思想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但消极的思想则会成为巨大的阻碍.

90年代,中美冲突使人们看到了西方国家的可憎面目,唤醒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同时也认识到,照搬西方模式并不能发展中国,相反会进一步抑制中国的腾飞,西方的神圣面纱自此被揭开,中国大陆进入了对80年代的批评和反思的时代.90年代初,一篇海外署名为闻迪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同时国内有何新发表一系列的文章均对80年代社会精英的西化理论以及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错误评价进行有力反驳和批判,使人们更加具体的认识到西方国家所主张的全球化实际上是西方霸权主义计划下的产物,从而打开了中国当代对于国家、民族利益的新的理解.反省的潮流带来的是青年学生的思维转向,不再如80年代的盲从,而更多的是内省,并且以实际行动展开了文化寻根,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并在一系列的事件中保持着理性的克制.

到了21世纪,青年学生与网络结缘,与此同时,信息面的扩大和及时以及言论的自由也使青年学生的爱国行为更为自主和积极.新世纪的中国,在经受过各种冲击思想的洗礼后也逐渐走向成熟.青年学生在这一时期保持着国际化的视野和理性批判的思维.在近十余年出现的关于我国国际争端的一系列事件中,青年学生所表现出的是参与方式的多元化和理性化.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青年学生的爱国情绪的表达尚带有一种激进的色彩,那么新世纪的青年学生的爱国情绪的表达则更趋于成熟.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由于网络平台的自由,使青年学生可以随意的、真实的表达自身情感,从而难以避免会出现失去理智的情绪性的宣泄,进一步传达给社会则演变成群众间的情绪发泄,出现如人身攻击、谩骂等不文明行为.极端的情绪宣泄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形象都是有害的,青年学生若不能够理智处理自身的爱国情感,很容易遭人利用,造成严重后果.

3.2爱国教育的价值及其方法

如前文所述,青年学生的爱国情绪仍存在诸多问题,若我们不加以关注和引导,必然会造成严重后果.

在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论的引导,教学形式应多元化,教育内容也应充实全面,从而达到行之有效的目的.

3.2.1爱国教育的内容应“有血有肉”

我国目前的爱国教育十分欠缺,尽管在各种思想必修课和历史课本中均有爱国教育的影子,却也只是喊口号式的,空有形式.这一现象造成的结果是青年学生对爱国历史事件的淡漠,仅仅满足于知道.因此,必须对爱国教育进行民族主义基础的精神填充.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应有民族主义的内容进行充实.前文已述,民族主义就是为完成国家未实现的愿望,是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的.在这一层面上,爱国主义的情绪填充入民族精神的实质,才能起到防止受教育者产生偏绪的作用.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应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如果运用不当,则会导致青年学生的情绪不良.爱国主义教育多数以历史素材作铺垫,目的是让学生以史为鉴.但目前来看,由于教学形式的单一,以及社会普遍的冷漠使得学生越来越对那些民族耻辱及件无动于衷.尽管我们一再强调爱国不应激进,但流于淡漠也不是教育的本意.因此,适当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的宽容和对历史的尊重,才是我们推动爱国教育向更深层发展的保障.

第三,爱国教育应与实际相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只注重经验教条,必然不能发挥其根本作用.借鉴西欧关于犹太大屠杀的教育经验,爱国教育不应仅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全社会和政府的责任,只有全国共同参与,才能使爱国教育有效地发挥其激发人们的爱国情绪和报国理想的作用.

第四,爱国教育的过程中的课程实施.爱国教育的课程是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以往的课程中有很多弊端,突出表现为:教材内容呆板、单一、空泛和形式化;教师授课倾向暗示、教条化;教师队伍死板、单调化.因此,要推进爱国教育课程的改革,就必须在这三大问题上下手笔.首先,在教材方面,从来源上就受限制,课本的只字片语只能让青年学生的思想浅薄,并不能达到深入思考的目的.因此,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对史料背景进行充分描述,并且应当适当扩展诸如思潮、社会影响之类的补充,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其次,教师在角色上要适当进行转变,从单一的导向性指引转变为发散式引导,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发言权利,而不对其思考进行特定方向的指引.最后,教师队伍方面也不应过于单一,爱国思想并非只需相关任课老师了解,而是应受全体教师的共同关注,并在自身学科中加以引申,才能达到爱国教育广泛发展的目的.


3.2.2应进行多元文化教育

现今由于信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取得信息的途径和来源是多样的.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信息的掌握则会更趋于理性,不至于盲从.回忆我国上世纪80、90年代,人们的情绪之所以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是因为信息来源的单一和狭隘.因此,爱国教育也应以多元文化为依托,使学生开阔眼界,培养以多方面为背景批判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信息洪流中能够拥有自身的理性判断,降低偏激或极端情绪出现的可能性.

综上而论,民族主义的出现并非像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是“双刃剑”,也不是西方国家口中被妖魔化了的思潮,它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出现是因为历史的选择,是客观的、合理的.事实上,民族主义有其存在的优势,对于青年学生,民族主义的包容性能够弱化、甚至防止极端思想的出现.但是,我国目前的民族主义基础之上的爱国教育十分匮乏,必须大力改革才能使它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房宁,王炳权.论民族主义思潮[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宁娴,邓志平.我国转型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及其重建路径――以南京大屠杀教育为例[J].理论与现代化,2011(3).

[3]吴秋兰.改革开放30年青年学生爱国主义表达的变化轨迹[J].中国青年研究,2009(1).

[4]刘微微.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现状及前景[D].中国政法大学,2011.

[5]山小琪,郭展新.新世纪“愤青”与青年的爱国主义[J].中国青年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