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民教育的现状与

更新时间:2023-12-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92 浏览:18198

摘 要 :农民教育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农民教育的现状,当前农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 键 词 :农民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38-1

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指出,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是科教兴农基础和前提,是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条件.然而,当前我国农民教育形式却不容乐观.


1.农民教育现状

我国有近8亿农民,4.8亿农村劳动力,农民是最大的人口群体,但同时也是最大的弱势群体.有资料显示: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占50.2,高中占9.7,中专占2.1,大专及以上占0.6.归纳起来,突出表现为“三低三缺”:一是劳动技能偏低,二是文化素质偏低,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在农业发展中,缺少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缺少懂科技、会管理的青年农民,缺少农业企业家和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显然,这种状况是与我市深化农村改革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形势要求不相称的.

2.农民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意识淡薄,认识有待于提高

少数农民因循守旧,受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不愿接受新生事物,认为祖祖辈辈都种田,跟着前辈学学照样能种,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和系统地学习,认为生活过得去,不愿意再学习.这些农民没有真正认识到知识经济的到来,特别是在边远落后的农村,仍然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能自觉履行送孩子读完义务教育的责任.极少数部门、个别领导对农民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热心肠,不理解、不支持,不热心参与,少部分农民认为参不参加培训一个样,不愿接受培训教育,更有甚者直接向组织提条件,要误工补偿,还风言风语,即便参加培训也只是应付差事,影响坏,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参训的积极性.

2.2 师资欠缺,文化程度不一

培训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不足,形不成合力,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十分缓慢.农村劳动力因文化程度悬殊大,接受和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给农民教育培训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一时难以满足农民各方面的培训需求.教师只关注学科分类和教学水平,多数农民听不懂,学不到,也做不了.

2.3 农民教育体制上的不完善

在教育方向上,农民教育缺乏针对性,培训内容脱离农村、农民实际需求.在教育机制上,各级政府组织培训,走形式多,效益不大.在资金上,用于农民教育的经费很少,农业部每年只有5000多万元,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不到0.1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农民培训的费用.

3.农民教育的对策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需要深刻认识农民教育现状的严峻性和重要性,更要明确近期农民教育培训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3.1 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农民教育是事关“十一五”规划能否实现的重要手段,要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出发,把农民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农民教育的具体措施.要把着重点放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上来,要树立全局意识、大局意识,上下联动,全力以赴,积极参与这项增强全民素质的伟大工程.要着力提高农民朋友在对待教育培训上的新农民意识.

3.2 充分挖掘人才,整合培训资源

吸引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加盟到科教兴村的队伍之中.把专家教授及科研人员请进来,联合县、乡农业、林业、水利、教育、畜牧等方面的一线科技推广者,形成一支集多学科、多领域、多行业、多层次的师资队伍,增强农民教育培训的合力.加强农民教育应将教育着力点集中到开启民智、激励民力、凝聚民心上来,把教育着重点集中到文明育农、科技富农上来,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学习型、知识型、守法型、创业型、奉献型的现代新型农民.

3.3 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机制

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助学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所需的学费,要采取政府补贴、个人适当分担、企业和社会捐助的办法,减收学杂费.加大财政投入,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安排使用农村科技开发经费、技术推广经费和扶贫资金时,要安排一部分用于农民教育培训.

适应人口大流动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强化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使其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能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现阶段农民教育,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时代意义.

作者简介:胡金雪(1978-),浙江慈溪人,就职于浙江省慈溪市崇寿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研究方向:教育科研、办公室工作.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