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家园

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75 浏览:18347

摘 要 :金林南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一书,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依托“范式”理论,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立场;达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哲学反思,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现象、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历史演变与现实存在、学科范式与实践范式等进行深层剖析,并阐明公共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空间.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哲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3)06―0043―03

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理论研究现状来看,一方面,执政党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尚未真正生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研究也缺乏应有的专业深度和学科维度.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自我价值实现感,进而生成自我认同.究其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形成有效规范的学科研究,未能达成是其所是的自我存在理据和信念,从而极大影响了其作为现代性学科的合法性认同,更与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理应担当的使命存在较大距离.

在此背景下,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金林南教授立足学科范式立场,运用哲学反思,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全面剖析和深入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成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家园的一次尝试,是金林南先生多年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理论反思的思想成果.全书立场明确,逻辑严谨,表达清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过程、价值等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一、学科范式: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立场

“范式”理论由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提出,是其历史主义哲学的核心.所谓“范式”,是由一群经历了相同的教育、技术训练以及共同的经典文献阅读的从事者组成的“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们所共同具有的东西.显然,库恩是将范式理解为科学家集团的共同教育背景、思维框架、共有的传统和学科信念.“取得了一个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同时,库恩又进一步指明了范式的历史性,即新范式会不断取代旧范式,而科学知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发展的.作为一种历史性的理论方法检测设,范式包含了不同时代的科学家集团群体在阐释科学现象时所具有的不同方法、传统及信念.“因此,就学科研究而言,库恩的范式理论本质上就是一种学科认识工具或学科研究视域,尽管很多思想家对库恩的‘范式’理论进行批判.”需要指出的是,根本而言,学科范式强调以学者身份对研究对象进行学术思考.

借助于库恩的范式理论,通过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梳理,作者指出已有研究表现出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进行思考;二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思考;三是具有浓郁的理论与实践混同色彩”.这些特征清晰地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学科范式――即未能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逻辑分析“元点”,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也没有成熟的学科交流平台和自觉的学术共同体.因而,为了更好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范式.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进行研究,就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家园,其意义在于:其一,让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地位.依据范式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要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就应当有自己的理论逻辑架构、问题意识和问题群、价值定位与诉求、思维方式、理论风格和学术传统.其二,让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拥有特定的理论平台.如此不仅可以产生本学科内的理论交锋和思想争鸣,而且能够以自身独特的学科存在与其他学科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其三,让思想政治教育者形成学科归属,真正实现职业认同、价值认同和自我认同.这其中蕴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是基于学术性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以学者身份来进行思想理论表达的.

二、哲学反思:面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向度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最为深刻的方式,试图寻找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最高支撑点.哲学的特点在于其批判性、反思性,即哲学总是对思想产生的前提条件、逻辑规则、思想本身提出质疑,形成新的提问.哲学始终蕴含着内在的矛盾:哲学以特定的思维前提和方式去解读世界的存在,而同时又对自身的思维前提和方式产生质疑.这一矛盾是哲学发展的内在张力,亦是哲学的精神所在――永无止境地怀疑、探索、求真的精神.

马克思实现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实践论转向,其伟大意义在于:哲学从天上降到人间、从观念意识走向实践空间、从单纯的抽象思辨变为现实的具体生成.因而,在现代实践论哲学语境下,一方面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的观照,另一方面每一门学科哲学就应当表达该学科的理论信念、方法论以及其特有的思维方式.而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就是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确立学科理念和价值,奠定学科思维方式.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形而上、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学科范式的‘灵魂’”.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沉思中,金林南先生提出了颇具见地的思想观点.

首先,不同的哲学观将产生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哲学观是人们对哲学的根本看法、观点,有多少种哲学观就有多少种对哲学的认知,而由此带来的则是哲学反思的不同的思想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是以哲学的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知识进行批判和反思的思维活动.”这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形式化的定义,它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应当不囿于某种单一的哲学理论,而需博采众长,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保持哲学应有的时代精神特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思维资源.故而,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具有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价值性特征,其意义在于生成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追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澄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和理论、革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

其次,立足实践视域,金林南先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置身于现实空间架构和具体生成活动之中,对其做出了深刻反思,提出了全新的解读方式.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下,金先生以意识的政治为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理论检测设,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追问的三个平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历史的梳理和深入阐发后,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思想领域展开的以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政治实践”.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性解读.与以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静态结构分析不同,这一全新的解读方式给予思想政治教育以生命的活力,其生成的不仅是理论观点,更重要的是思想和实践智慧. 最后,运用学科范式理论,金林南先生深层剖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现象、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历史演变与现实存在、学科范式与实践范式等,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已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成果的思想观点.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学科属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的本质是对意识形态政治权力运行的研究,其主要空间不是思想观念意识,而是它们的载体,其研究立场也不仅仅只是立足于如何让受教育者简单地接受教化等.这些观点的提出,不仅表现了金先生的哲学智慧、学科自觉和学术自律,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尊严感.


三、公共性: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空间

范例是学科范式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为此,本书的最后一章作了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研究的范例分析.这是对学科范式的操作化、工具化的运用,同时公共性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生命活力的空间表达.

思想政治教育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于公共政治生活之中,但其公共性却始终未能获得学者们的真正关注口.就公共性的基本意蕴而言,公共性意味着非私人性、共享价值和独立的社会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政治,是现实的政治活动.而政治的核心在于参与,参与最重要的则是有公共空间.因而,探讨公共性便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应有之意.

在对自由主义、共和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公共性理论进路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金林南先生重点解读了马克思主义公共性视域的生成.他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人手,以劳动与历史作为马克思阐释公共性理论的重要平台,深刻揭示出马克思劳动的政治哲学的意义在于塑造了最广泛而具体的公共性基础,而由人的实践活动生成的具体的有主体的历史弥合了在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无法弥合的政治公共性中“是”与“应当”之间的鸿沟,给出了人类文明生成的整体图景.劳动与历史构建的是具体生动的社会空间,是人在其间生产同时又生产人自身的空间.马克思主义公共性视域生成就意味着必须有公共性关怀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公共性理论为现代公共性理论提供了最为扎实的社会基础.

立足马克思主义公共性视域不难发现,我国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是缺失的.这既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未能获得学术界公共性认同,也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缺乏公共性视域,更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社会公共讨论中的集体失语.公共性缺失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苍白无力,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故而以公共性政治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研究的本体,将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生命空间.事实上,也只有在现实的公共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获得生产、表达.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式的哲学沉思》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少有之佳作.金林南先生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学术触角、哲学的沉思努力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家园.该书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规范,这是让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生命自觉的尝试,是捍卫思想政治教育者职业尊严、生成自我认同的努力.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