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中华文化复兴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650 浏览:130341

一 实现中华文化复兴 基础在于教育

我们的教育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用什么方式去教育下一代,把下一代教育成怎么样的人,却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从我们小学的课程设置,从奥数班和“坑班”的屡禁不止,从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标准,都反映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如果从国家民族的前途来说,还存在巨大的危险性.

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小学五、六年级,都没有地理和历史课,只有科学课.这是沿袭了20世纪80年代初取消常识课的做法.8~12岁是孩子认识世界、建立各种观念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自然、地理和历史的学习,可以潜移默化,帮助他们建立起爱国观念、初步的自然观和时间、空间观念.如果错过这个时机,就会给他们造成素质上的缺陷.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公务员,特别是中高层官员的执政能力.如果说不设常识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没有常识的人,这是过甚其词.我们的一些官员出于好心,出台了一些措施,但是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这除了他们缺少理论的修养和实践的经验,以及利益集团的干扰,缺乏常识或没有常识是重要的原因.这是上世纪80年代教育失误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之一.

还有屡禁不止的奥数和“坑班”.奥数教学中最大的部分,就是把小学高年级、初中乃至高中的教学内容改头换面拿来作为小学低年级和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这超过了大部分孩子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因此启发式的教学在奥数课中是做不到的.奥数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各种类型的题和各种解题方法.学生必须大量做题,才能掌握各种题型的解法.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是填鸭式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实质上是死记硬背.这样培养出来的解题能力并不是真正的解题能力,一旦超出了他们学习的范围,大多数孩子就无能为力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学单位不断扩大解题方法的内容.因而学生也只有多参加几个班,多做题.代价则是少睡觉.有些小学生不到晚上 10点、11点甚至12点是不能上床睡觉的.星期六、星期天就更忙了,参加两三个课外班都算是少的.这不仅剥夺了孩子们运动、游戏、看课外书和参加各种活动的权利,而且大大超过了小学生的体力和脑力的承受力,对孩子的体力和脑力造成巨大的伤害,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解题能力确实很强,能应付各种考试和比赛,并被许多中学视为优质生员.但是这种以死记硬背为前提的解题能力,是真正的学习能力吗?而他们从小学开始的付出,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他们的家长为他们参加各种课外班和家教所付出的精力和钱财更是常人所不可想象的.

还有高考这个指挥捧.

上个世纪60年代,福建省为了提高高考的升学率,全省高中实行统考.整个教学纳入了考试升学的轨道.高考的升学率和进入一流高校的比例,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一般没有经过这种特殊训练的学生,入学后很快都能适应高等学校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而这些高分进入大学的学生却普遍不能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还停留在高中时期为了应付考试的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阶段.

80年代以后,升学率逐步成为评价一个中学的主要标准.类似统考的摸底测 验、模拟考试风起云涌.高中阶段的教学不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怎样应付高考.全国各地 的教学都纳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

更有甚者,很多“名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选拔“优质”生源时都以奥数成 绩作为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些学校或者是迫于大环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或者是 他们缺乏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常识,或者是由于缺乏优质教师,他们本身就缺 乏举一反三的能力,缺少慧眼识英雄的本领.不论是出于哪一种原因,无不出此 下策.现在一些所谓“名师”,大都是如何应试,帮助学生考上名校的名师.他们最大的本领是摸出题的脉搏,猜题、压题,以及教学生怎样应付这些题型,而不是启发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掌握知识,怎样融会贯通,怎样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升学率其实并不能反映教学水平,更不能反映学生的学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而只能反映他们的应考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高分低能,对我们民族可能造成的伤害,特别是民族创造力的伤害,是不能忽视的.

只有跳出目前这种应试教学体系的怪圈,建立起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科学的教学体系,学生才能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才能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和国家的栋梁之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教育”,才能让“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才能使教育成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文化复兴的基础.

二、应试教育问题已经提出多年.

奥数、“坑班”问题更是年年提,甚至年年发布禁令,非但没有成效,而且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所谓禁令,似乎变成了一种炒作.因此在人们心目中,这就变成了一个不可改变的现实.只有让孩子跳入这个苦海,才能有一个好的学校可上.有些年轻夫妇感到承受不了这样的人力、财力和精神上的付出,不敢要孩子.有的教育工作者看到现在学生负担那么重,不忍心让孩子受罪,只好忍痛不要孩子.某名校初二一个班的家长说,班上有1/5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承受那么

大的压力,考虑把孩子送到国外.这些虽然只是少数,但也绝非个别现象.一般家长则是知其不可为不得已而为之.

“占坑班”屡禁不绝.所以屡禁不止有各种说法,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优质生源、资源配置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与奥数与升学挂钩和“占坑班”的屡禁不绝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学生所以拥向“名校”,是与目前把学校区分为重点和非重点以及择校生制度有密切关系.也与小学升初中入学制度设计的失误、不透明有关.一般所谓非重点学校的教师都是这些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他们都具有教好学生的基本素质.目前制约这些学校发展的除了硬件和资金,主要是体制、领导和生源.非重点的做法严重打击和挫伤了这些学校办学的积极性,而生源更使这些学校输在了起跑线上.只要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从教师中发现和提拔具有教育家资质的优秀教师来担任学校领导,这些学校都可以成为优质教育资源. 而现在所谓“名校”就都是优质教育资源吗?他们的教师都是优质师资吗?一个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把初中阶段甚至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学过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不少学生还请有家教,那么老师水平的高低也就很难衡量了.如果在与非重点学校相同的条件下,他们的教学水平能否超过非重点学校的老师呢?只有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把一般的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学生,这样的学校才能算得上是优质教育资源.

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没有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下一代具有怎样的素养,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这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问题.这在历史上是有深刻教训的.唐玄宗仗着有他祖母武则天为他准备的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具有政治见识,并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大臣,因此在开元年间他没有注意通过科举培养德才兼备、经世治国的人才.在科举考试中明经科继续以贴经作为录取的标准,走上死记硬背的路子;进士科也逐步以诗赋作为录取主要标准,走上文学之科的道路.唐玄宗也提拔和重用了一些开元年间进士科出身的官员,但他们都只有文学才能,让他们担任的也多是一些与文字有关的职务.他们都缺乏实际政治经验和解决当时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能力.等到武则天为他所准

备的治国人才一个个都退出了历史舞台后,就出现了在开元年间科举出身官员中无人可以重用的严重情况.这样就只好重用李林甫等吏治派官吏.但由于其缺少经史知识,不能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基础上来制定政策措施,因此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特别是军事制度上的失误,给地方反叛造成了可能牲,终于造成了安史之乱.唐代在教育和人才选拔中忽视素质所造成的这样严重的后果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其次是没有从教育学 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 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和他们智力的发展有他的规律.有一位小学老师说:“每一个年龄段都有自己接纳知识、理解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开发这些能力,必须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要考虑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必须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不能过度开发,拔苗助长.” 目前的奥数、“占坑班”和升学应试捆在一起,完全违背了这些规律.我们的教育必须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和认识论的科学的基础之上.

第三是没有从教育经济学,或者说投入和产出关系来看待这个问题.

目前我国国家教育投入是不高的,但是社会的教育投入却是惊人的,已经成为工薪阶层不堪的负担.问题是这种特殊投入将来的效果会是什么情况?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不容易的,因为这牵涉“教育产业”这一巨大的产业链.

第四是现行高考制度在其中起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高考是我们整个教育的指挥捧,应试教育的源头.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幼儿园升小学也弄得很多家长焦头烂额.为了让我们的教育沿着正常的科学的道路前进,必须加快步伐,尽快改变高考指挥捧的导向.

第五是现在办教育缺少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家,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次是要对教育学、心理学、儿童和青少年的认识规律有系统的了解和深刻的体会.第三是要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并且结合实际,不断创新.第四是作为校领导,要能把全体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组织他们为培养优秀学生而努力.最后还要无私无畏,敢于解决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问题.教育问题严重考验我们各级党政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各级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首长必须拿出良知和良心,下决心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中华文化复兴的基础.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