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教育原则存在的合理性

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368 浏览:33615

摘 要:长期以来,在灌输教育问题上存在两种模糊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灌输是一项合理的教育原则,沿用灌输原则对于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取性和合理性.

关 键 词 :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强制型;可持续发展型.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232-02

“存在即合理”,“灌输”长达几千年的历史表明其必然具有存在的理由.现实中尽管许多人对灌输教育形式口诛笔伐,但在他们的教育实践中却常常发现灌输教育的延续.那么我们该怎样给“灌输”一个合理的定位?近年来,灌输式教育在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中受到了大量的抨击和批判,但却导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灌输原则的突然缺失使得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普遍出现困难.拔开笼罩在灌输原则周围的迷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灌输原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笼罩在灌输原则周围的模糊认识

对于思想政治灌输教育原则的模糊认识主要有两种典型观点.第一种是将教育意义上的灌输等同于生产或生活意义上的灌输.此类观点认为,灌输的意思是“灌入或倒入”,而思想无法灌入或倒入,因此教育灌输做法不可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灌输第一含义指“把流水引导到需水分的地方”,如农业上的灌溉;并可引申为“灌入”或“倒入”,如将某种液体灌入某个容器中等.因此一旦将这一意旨用于解释思想政治教育,无疑人们不愿也不能接受;而教育者一旦将这一意旨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则必然引起受教育者的抗拒和同行们的抨击批判,这也是人们避用“灌输”一词的重要原因.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若以灌输的第一含义为原则而实施,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灌输的第一含义指的是灌输者对“物”的行为,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若将受教育者视为物来对待,这种教育思想和行为必然错误.这是对灌输教育原则持批评者的论据之一,应该说这种批评是恰当的,所批评的“灌输”应被抛弃.然而当前大多数批评者并未由此将灌输引向正确的意义,只是全盘否定灌输原则,这也是错误的.这是因为灌输还有第二个含义.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灌输的第二个含义是指“输送(思想、知识等)”,这才是教育灌输原则的意涵.从这个理解角度出发,难道还能说灌输或输送思想、知识等是错误的吗?我们反对将受教育者当做物的容器来灌输,并非反对灌输是输送思想、知识这一教育的本质.

二、学校教育和教育者必须坚持合理的灌输原则

教育灌输指思想和知识的输送,这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须;经由灌输使这一必须得以保障,这是灌输的意义所在;灌输反映了人类知识传承的基本要求,是教育的基本准则和原则.学校是思想和知识输送的主要平台,教育是输送的主要途径,教育者则是输送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学校教育和教育者必须坚持合理的灌输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学校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负有特殊的使命.那么,如何实现这一历史使命呢?马克思主义者的回答是:“应当且只能”坚持教育灌输的原则 [1].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宣言》中就提出了这一思想,后来列宁在实践中发展并完善了这一教育灌输理论.为了使无产阶级及其劳苦大众获得解放,只能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从外部灌输进去,使工人阶级由自发上升为自觉才能实现自身的使命 [2].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灌输理论.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其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灌输原则及其产生的巨大作用始终未变.

三、辩证地看待灌输教育原则

总之,当我们持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灌输”时,就会发现它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强制型的“硬灌输”教育扼制和禁锢了受教育者的思想,对受教育者造成的危害极大.可持续发展型的“软灌输”教育却是帮助受教育者走上和谐发展之路,不断地自我提高和完善.所以应提倡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灌输”.

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旧社会的沉渣泛起以及民众自发产生了多样性的思想意志体系,中国实际存在着多元思想意志并存的局面,我们的教育对象已经多样化和复杂化,这无疑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实践表明,在思想政治意志领域,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非社会主义思想必然去占领.应当说,近年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尽管原因是多样的复杂的,但与质疑甚至否认“灌输”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思潮不无关系,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灌输原则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因此,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原则,是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本前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