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设计之

更新时间:2024-01-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47 浏览:20366

摘 要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产物,也是地方发展之需要.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类型定位、设计主体等的思考,可以有助于改善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

关 键 词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设计

民族团结教育历来为国家所重视.课程设计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来看,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设计要改变以往单一的价值取向,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课程类型设计,树立学校层面的课程设计主体地位.

一、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从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来看,其课程的社会属性受到了比较大的重视,而课程的文化属性与人本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

20世纪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造成了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过分依赖,从而导致了科技主义膨胀和科技理性意识形态化,甚至出现了所谓的“能力本位”的论调.科技与人文出现分裂甚至对质,个性沦为科技主义的附庸和物质主义的奴隶.所以有学者认为新世纪以来的新课改的课程设计具有学习者理论取向以及社会文化取向的优先性.新课改体现了这种精神,是对以往科学知识取向课程设计的实质性超越.[1]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但是也有从重视学科知识的极端走向重视学生与社会极端的嫌疑.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末廖哲勋、张天宝等就提出了育人为本的综合的课程设计观.李硕豪,祁娟在探讨我国高等学校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时认为我国高校课程设计中仍然是以社会本位为主体,以知识本位为辅助,忽视个人价值,师生创新意识淡薄.当前的高校课程改革应以民族文化为底蕴、兼顾国际化取向的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并重的主体教育观,以社会发展为基础,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核心的个性发展观.[2]作者主要是谈论了包含了学生、社会和知识三个基本要素的三对关系,最终统一到“人的发展”这一教育目标.


在以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和系统科学的方法论为基础,强调课程设计整体取向的今天,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文化属性与人本属性也应该引起课程设计相关人员的足够重视.

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类型的设计

韦兰明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来探索构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其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其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分层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其三,开展灵活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实践育人.其四,开发、整合并充分利用民族团结教育资源.[3]这样的体系虽然比较全面,但也显得较为空泛繁琐,缺乏对实践的有力指导.义务教育阶段设计的活动课程,具有体系不够严谨和完善、课程运行不够规范的弱点,所以单纯将民族团结教育定位为活动课程会影响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

为了解决这样的状况就需要从课程类型的设计入手.我国的上海等地区尝试将课程整体分解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三大类别.基础型课程是基于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以完成基本的学科知识、能力要求为目的.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4]研究型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获得和应用知识,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应该以限定拓展课程为主,其它两种课程类型为辅.在不同的课程类型中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多元教育目标.这样就可以有系统的将影响育人的因素结合起来,做到价值取向综合化,从而培养更全面的人.

三、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设计主体

有学者根据教育部、国家民委颁布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是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入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专项教育”提出了“国家地方化课程”的概念.[5]作者建议国家课程需要给国家地方化课程的实施一定的自主权,地方政府需要从政策、课程资源及组织上予以支持和协助,学校层面提高课程实施能力等.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理解这种“国家地方化课程”的设计主体应该是国家与地方的教育行政人员、教育专家以及学科专家.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虽然也被提出,但是其课程设计的主体地位却在实践中忽略,表现在对于学校层面的建议时只是片面强调其提高课程实施能力,对于与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实践最为了解的教师仅仅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这种缺少了教师的课程设计将不利于课程的实践.

教师的课程设计主体地位已经引起了较多的关注与讨论.有学者认为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的价值在于能够保证课程内容对学生的适应性,更多的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6]作者主要是从学生角度谈论了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的价值.并且从外部的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与教师内部的课程设计意识与能力讨论了如何实现教师对于课程设计的参与.教师不仅要具备对于校本课程的设计能力,对于地方课程、国家课程也要具有结合学校资源设计实施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地方课程标准的顺利实现.所以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设计的主体需要广大的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参与.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