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城乡调查案例的比较

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057 浏览:70241

摘 要 :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学校各个领域正在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教育信息化.经过一系列的“农远项目”、“薄改项目”、“校校通”、“班班通”项目之后,乡村学校的信息化设备得到大力改善,本文针对某区城乡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地区的硬件情况并不理想,乡村老师运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信息技术影响社会生产、人类生活,不断渗透教育改革,实现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近十几年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教育部门对中小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越来越重视,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学校已经普遍建立信息化基础设施,尤其是乡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受到强烈关注和大力提升,因而出现城区信息化设备不如乡村学校信息化设备的现象.本文以某区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为例,从信息化基础设备、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调查,分析了乡村与城区小学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乡村小学与城区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

调查某区学校的28所小学中市区学校20所,乡镇学校2所,农村学校6所,因而在分析数据时,将乡镇学校和农村学校分为乡村学校一类与市区学校进行对比.

(一)学校生机比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市区、乡村的小学生机比平均分别为15.49:1,7.11:1,市区学校16名同学拥有一台计算机是乡村学校的两倍,可见市区学校计算机拥有量远不如乡村学校.

(二)普通、多媒体教室比例

调查乡村小学与市区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后,发现距离区政府越远的学校所有用的普通教室在所有教师的比例就越小,即越偏远地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更完备,尤其在乡村学校表现更为突出.如下图1、图2横坐标为距离区政府的距离,纵坐标为所占教室的百分比,从图中能直观看出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学校多媒体教室与普通教室拥有量,且从纵向整体观察乡村教室与城区教室比例,乡村多媒体、网络教室总拥有量比城区教室媒体教室拥有量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好.表明国家近几年来加大乡村薄弱学校的改造,硬件条件提升较快.

图1 乡村教室比例

图2 城区教室比例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情况

分析调查问卷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开展情况时,将全部采用、经常采用、有时采用、很少采用、没有采用五个维度分别用1、2、3、4、5表示.为了更好地突显出各个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情况,分析时用相应维度数据除以每个学校的教师人数,因而值越小,表示该学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情况越好. 据分析统计结果为市区学校值集中在0.05~0.01之间,而乡村学校值集中在0.04~0.10之间,可见市区学校的经常使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乡村学校整合情况相对较差.

(四)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程度分析

问卷调查中将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程度分为特别感兴趣、感兴趣、一般、不感兴趣、特别不感兴趣五个维度,为了对期进行量化分析,将五个维度分别用1、2、3、4、5表示,又由于各个学校的学生人数不一样,因而就用量化的数据除以该校学生人数进行分析可得乡村学校与市区学校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程度的值分界值为0.003,乡村学校在值0.003之上市区学校在其值之下,且距离区政府距离越远的学校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程度越低.由于兴趣程度越高量化值越小,这表明乡村学校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程度整体低于城区学校学生.

(五)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对乡村学校以及城区学校教师是否接受过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进行调查,统计参加过培训的专任教师占学校所有教师的比例分别是多少,量化分析时分别用1、2、3、4、5、6表示90%以上、80%-90%、70%-80%、50%-70%、20%-50%、20%以下六个维度,为了进行城乡学校之间的对比,将量化的数据除以各个学校总的教师认识为参照值进行分析,参加培训教师越多的学校量化值越小.据分析城区学校的值集中在0.10以下,而乡村学校值集中在0.10之上,由此可见城区学校教师比乡村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多.

二、乡村小学与城区小学实现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硬件设施与使用率矛盾突出

经过一系列的“农远项目”、“校校通”、“薄改项目”之后,国家给乡村学校大量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得乡村学校多媒体教室设备远比城区学校完善(图1、图2),调查地区城区学校的生机比近乎是乡村学校的两倍.但城区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比乡村小学好,反应出乡村学校出现资源设备闲置,而城区学校则设备不足的现象.

(二)多媒体设备与应用效果出现矛盾

乡村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较城区学校完善,但在应用教学过程中乡村学校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却较低,在城区学校中生机比相对乡村学校较大,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却较高.若不改变乡村学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将会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师培训力度不够

乡村学校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较少,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情况不如市区学校乐观.可见城乡学校应用信息技术情况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乡村学校教师培训力度不够.

三、改变城乡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建议

(一)加大城区学校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

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化教学环境.若没有提供学生信息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无法体现教育信息信息化的目标,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城区学校教师具备很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学生也具备信息化素养,但是在学校具备的信息化环境中,大约16个学生使用一台计算机,并没有为学生提供适应信息化学习的平台,这将会阻碍城区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通过访谈发现主要的原因是设备老化,教育信息化投入缺乏可持续的机制.因而要加大城区学校的资金投入,缩小城区学校的生机比,改善信息化基础设备条件,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使用有力学习工具促进信息化学习.只有保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

(二)加强乡村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

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保障是教师信息化,若教师不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样也会使得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滞后.乡村学校相对城区学校拥有较好的信息化环境,但是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缺乏、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不达标,从而影响了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所以针对乡村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培训,一方面从思想上认识教育信息化,对信息化教学进行理论疏导,真正是做到教学中的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另一方面从技能上展开培训,将信息化设备充分利用到教学中,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从而提高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有效开展教学运用的力度.

四、小结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为了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缩小城乡之间尤其是与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差距.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及网络通信信息化手段,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且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动态多样化呈现,改变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调查显示,现如今乡村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即信息化基础设备)相对城区学校有较大的提升,但是却没有达到更好的教育信息化运用效果,主要原因是乡村学校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及能力,不能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城区学校虽然是具备优秀的师资,但是却没有足够、完善、更新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供其实现教育信息化应用.因此,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乡村学校设备的建设而忽视教师的培训,同时不能因为城区学校教育水平高于乡村学校就忽视了设备的更新和完善,只有拥有了基础设备及教师师资两个必备条件,才能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