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要义:让教育植根于真实的生活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372 浏览:70637

近日的工作中,遇到这样一个案例.在一节小学四年级音乐课上,教师在教学歌曲《爱的奉献》时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希望学生在学习完本节课后能够谈一谈自己在思想上的收获,于是教师播放并创设了一个军民抗雪救灾的宏大场面的教学情境.而后学生一系列的豪言壮语让人应接不暇:“我会呼吁全社会向那些需要救助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将来,在我长大的时候,如果有这样的大雪灾,我会带领大家一起抗击大雪灾.”等面对学生的雄心壮志,授课教师频频点头称是,听课的同仁也是面带惊喜之意.

毫无疑问,他们为学生的这种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而满足、满意、满怀喜悦.但是,同在听课的我,却高兴和激动不起来.


相比于学生课堂上不切实际的崇高志向,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生活场景却早已司空见惯:中小学生对父母和家人的蛮横不讲道理、对身边需要帮助的同学和他人的熟视无睹、对身边一草一木的毫无怜爱之意和呵护之情的任意践踏等

这,正是我们基础教育中长期以来奉行“检测大虚空”的道德教育价值取向所造成的必然结果之一.强烈的对比之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与警醒,迫在眉睫地反思,发人深省地警醒!

在“呼吁全社会向那些需要救助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之前,为什么不让我们的学生自己首先伸出援助之手?在“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击雪灾”之前,为什么不引导我们的学生尽自己所能地为雪灾中的人们做些什么?在“将来,在我长大的时候,如果有这样的大雪灾,我会带领大家一起抗击大雪灾”的“将来”之前的“现在”,为什么不能让他们带领同学为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些什么?

我们的教育在培养“语言的君子”方面已经并且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而在塑造“行动的巨人”上却存在着严重的缺失.这种满足于“口头高尚”的教育过程,使得我们的学生必然会出现言行分离的性格倾向.

我们运用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规律,错误的引导着我们的学生如何最大化地追求我们的功利——名声、分数、录取通知;我们运用“兵者,诡道也”的文化精粹,却导向着我们的学生如何不择手段地获取属于我们的最大利益——检测名声、虚分数、名校录取通知;我们推行“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人生信条,直接误导我们的学生如何卓有成效地追求我们自己的“星光大道”——虚检测的好名声,“过人”的高分数,不求超越自我但得超越他人的录取结果.

或许,正是这种“检测大虚空”式的激励,正是这种言行不一式的教育,正是这种无教育式的教唆,才是造成我们的不少中小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虚幻、虚检测、虚空的根本原因.

我们反思: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成长植根美好的生活,让学生呼吸生活中的空气,才有可能让每一个孩子成长为学会生活、欣赏生活、创造生活的活生生的人,才有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精彩的自己.

这难道不应该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吗?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