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工业设计教育比较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21 浏览:15355

摘 要 :就中德工业设计教育的不同之处,包括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形式、教学侧重点等方面做比较,提出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有待改进之处,从而优化中国工业设计教育.

关 键 词 :中国德国工业设计教育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8-175-02

相对于中国短短20年的工业设计教育历史而言,德国的可谓历史悠久.早在1919年,世界上第一所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创立的学校,国立包豪斯学院,在德国魏玛成立.它的创立对现代工业设计尤其是设计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德国已拥有非常完善和系统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以下便是对中德工业设计教育若干方面的对比.

1课程设置

德国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往往比中国院校多开设了一些诸如社会学、法学等看似和设计无关的课程.但是设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这类课程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开阔眼界.比如学生只有接受过法学知识,才能对知识产权法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从而起到一个自我保护的作用.

2课程内容

从课程内容上看,德国的比中国的更为深刻和多样.以设计史课程为例,在中国,老师往往会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将设计发展历程从头到尾泛泛的讲一遍,每一年的讲课内容都基本相似.而在德国最基本的设计发展过程或者说设计史由学生自学掌握,课堂上则是对历史上某个流派、某种风格、或者某个事件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同一学期,学校会开设多个不同主题的设计史课程,学生只要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即可.

3课程形式

就理论课而言,中国高校惯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手法.而在德国,却以讨论课形式为主,学生的参与性更强.以设计概论课程为例,一个学期里会有多个主题供学生选择.比如有一名为“美国设计”的主题,参加这一主题的学生自由组合分为3到4人一组.每次2小时的课程中,先由学生介绍一个他们所了解的或者喜欢的美国品牌,比如福特汽车,整个报告在1个小时左右,然后再由老师补充,和学生集体讨论.当然在做报告之前,老师会给学生一些建议,什么内容是值得探讨的,什么内容是需要重点说明的.同时也会给学生介绍一些参考资料,或者是可以提供学生帮助的研究机构.这样一来在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4教学侧重点

在德国,设计项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相当高.每学期一般要求学生完成1到2个设计项目.从最初的创意到最后公开发表,旨在通过设计项目锻炼学生的创意能力,形态、色彩以及表面材质的把握能力,人机工程学的实际运用能力,设计流程的控制能力,表达能力,模型制作能力等.而在中国,很少有像这样通过整个设计流程锻炼学生各项能力的设计项目.中国的教学体系习惯于把每类知识点分成一门课程单独的学习.而德国则根据学生毕业后实际的工作流程,把所需要的知识点全部串联起来,进行实践练习.

德国高校所开设的设计项目中,几乎一半是与公司合作的,比如为某饮料公司设计饮料瓶.在这类项目过程中,公司的相关人员会与老师一起对学生进行辅导,使学生的设计更加贴近市场的需求.最后会在公司人员的选拔下,挑选出若干作品,给与奖励和投入生产的机会.这也正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体现,而我国所开设的设计项目的主题往往由任课老师自定,不能与市场接轨,不具任何实际意义.

德国高校的设计项目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收集资料,提出想法.学生在一起上课,相互讨论,集思广益.不被任何因素束缚,大胆地考虑各种可能性.第二阶段,则是老师单独和学生面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解决诸如结构、材料、加工工艺等一系列又针对性的问题.在第三阶段,也就是设计发表阶段,又会把学生聚拢起来,将自己的设计成果进行公开的发表.在中国往往是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中教学,很少有一对一的辅导,这也是中国和德国教育的不同之处.同时中国学生所做的设计很少有公开发表的机会,往往同一个设计主题,同一年级的2个班级的学生不知道对方做了什么.而公开发表除了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外,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技能培养

德国高校非常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几乎每个设计项目都要求制作模型.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学生能最直观的感受造型、材料和配色.在完成项目的初步设计之后,先要求做草模,然后在草模基础上进行修改,最后在项目结束时,必须制作最终模型.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设备完善的模型房,并配备了指导学生使用工具的技师.模型房内有工作台,以便学生进行切割,打磨等工作.加工车间内配备有切割机、钻床、铣床、数控机床等专业设备,学生在技师的指导下可以亲自操作使用.而在中国却做不到这一点,学生的模型往往草草了事,或是委托模型公司制作.这正是因为第一学生不愿动手,第二学校没有相应的设备.

6考试形式

德国工业设计专业的考试形式也与中国有很大的区别.设计项目课程,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思路、设计过程以及最后的设计成品(包括模型和设计报告)进行评分.而理论课则以口试为主,所要测试的是学生对该课程的领悟力,以及对由主考老师随机抽取的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力.至于考试的通过率则完全根据学生的考试状况决定,有的时候会出现通过率为0%的现象.一门课程有3次考试机会,若是3次都不能通过,学校则认为该生不具备就读大学或者就读该专业的能力,要求学生转学或者转专业从头读起.而在中国却往往因为合格率、优秀率的限定而改变了考试的真实性.

7学生间交流

德国学生间的交流也非常的频繁.有的设计项目可以合作完成.而合作者之间可以是同年级的也可以是跨年级的.学生间的相互合作有利于同学间取长补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德国高校基本上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学生设计成果展.展出各年级学生在这一学年里的学习收获.安排场地、布置展品、制作邀请函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完成,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这也是通过实际训练,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而在中国学生间的团队合作机会较少,至于跨班级、年级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学生作品展,也只有小部分学校能做到每年举办一次,展出的则大多数是毕业设计作品.至于其他年级学生相互间的交流机会则少之又少.


我国目前有2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工业设计或相关专业,已在短短的20年内,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专业在短时期内的飞速膨胀,自然有它不完善,不合理之处.通过以上对中德工业设计教育的比较.笔者认为,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有待改进和完善,大致可归纳以下几点:

(1)提高设计项目课程所占比例,积极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对各类知识的实际掌握能力.

(2)积极改革授课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3)深化课程内容,对知识点做深入的剖析,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4)强化学生模型制作能力,通过制作模型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材质和色彩的把握能力.

(5)改革考试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学,而不是死记硬背,考了就忘.

(6)大力发展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间的团队合作意识.

(7)努力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工业设计水平,实现中国制造产业的真正崛起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