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284 浏览:106063

一、高校生命教育的含义

高校生命教育就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大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有文化底蕴,珍惜生命意义的人,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高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一是要注重和谐意识的培养;二是应强调对精神家园的建构;三是应注重生命价值教育;四是要注重生命审美境界的引导;五是要强调生命的终极关怀.

高校生命教育是终身教育,是蔓延于生活全方位的教育,那在大学里该如何实施生命教育?它应以某种方式融入大学教育体系之中,而不应是一时的即兴之作,否则就有可能沦为校园中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高校生命教育应以持续的方式来进行.然而,要怎样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教育体系中呢?最好的实施方式应包含体验活动、正规理论课程以及融入式教学等.此外,家庭、社会、校园也应提供一种尊重生命的环境.

二、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1.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整体的教育目标,不仅在于协助青年获得知识或找到一份工作,更在于学习悦纳自我、关心家庭、热爱他人、尊重生命与大自然.而人最珍贵的是“生命”,因此,教育应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生命价值的理解与尊重.然而,遗憾的是高校至今未能提出一个明晰的教育学生正确面对生命的策略,“知性取向”下的高校教育中,只有学科专业知识才获得了合法性,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引导学生学会对人生负责,学生缺乏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欣赏.对生命的忽视,使大学生在精神上无家可归,方寸之心无以托付,使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甚至会因一时的某些价值观遮蔽而丧失整个生活的意义感,因此,生命教育的推动已是时代所需,更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2.能为高校德育改革拓展新的思路.我国德育长期以来“政治化”气氛太浓,忽视人的品德教育与道德行为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德育泛政治化,不以人为中心,方法单一,内容贫乏,因此,德育如何走出困境、进行有效德育成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而生命教育理论正是顺应这种要求,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符合了德育的人本位思想,强调生命核心意义的发现与发展,让“人”立足道德教育的根基――真实的生活世界,走出德育的困境.

三、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 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印度大诗人、哲学家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先生也说过:“教育即生活”.让大学生如何善用“生命”与怎样更好地“生活”,是当代大学教育要关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实施生命教育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措施.

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是大学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似乎就缺少了 “生命教育”这样一环――人“即使输掉一切,但决不能输掉对生命的信念”. 高校教育中除了开设原有的人生观教育、挫折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课程,更要注重 “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实施.通过“生命教育”课程开设,指导学生个体去了解、体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一种价值性的活动.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的爱心,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如台湾地区致力于生命教育的改革,先以高中及国中学生为优先对象,逐年推广到小学及大学.把大学四年做好生命教育的课程规划,为生命教育设置专门科目和课时,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和集中,降低实施的难度.生命教育的课程设计,要能使大学生从多方面向主题的学习,培养兼具深度及广度的思考,容易将课程主题探究的结果推广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上,大学生命教育课程的目标强调促进学生灵性、道德、社会及文化的均衡发展,并为大学生从事未来生活经验、责任和机会做好准备,因此,在生命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上,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并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不同课型中体现,做到显性课程与隐蔽课程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亲身实践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高校可作出一整套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规划,如开设生命教育概论、哲学与人生、信仰与人生、道德思考与抉择、生死关怀、与婚姻、生命与科技、人格与灵性发展等科目.

(二) 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就是教师.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强调“道”是根本,道是万物,由道生德,顺道即得.教师传道就须自觉遵循生命之道,而不是不顾个体生命自身成长规律而任意塑造.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自身,还在于促进他人生命的健康存在与发展.这就决定教师“关爱生命”的天职.而生命教育在教育领域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教师,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生命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生命教育的师资应拥有正确的观念,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生死观,能透彻地把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了解哪些大学生处在心理危机中,他为什么会产生心理危机,怎样根据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他们,对他们进行预防性干预,把问题消灭在暴露之前等等.另外,生命教育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为个体提供自主发展的可能.

在人员的选择上,把教授与生命教育有关学科的教师,如社会学、心理学、道德等学科的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生命教育培训,使老师们在认知、情意与技能方面,不断地补充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培训师资时也应注意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因为只有那些热爱生命、生活充实、积极乐观的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成为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才能影响和带动身边的每一个学生.

(三)在相关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高等教育目标应当是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需求出发,达到两点目标:一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目前我国大学课程体系中课程结构不当.专业课比例过大,而对基础课、公共课重视不够; 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较少;重课堂教学,而轻活动课程;重视显性课程而忽视隐性课程,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课程中几乎没有生命教育的内容等.其结果是课程门类多,课时多,学生负担重,自学时间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不利于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专业课程主要教会我们做事,而教学做人的课程却常常被忽略了.而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社会人,使人区别于禽兽,使学生善用“生命”,更好地“生活”.因此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必不可少的.

一方面,由于我国在校大学生课程较多,课时较满,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不可能占太多课时;另一方面,生命教育内容广泛,单靠独立课程无法完成教育任务.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生命教育资源,调动学校教师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和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强生命教育效果.

第一,在大学的德育课渗透生命教育.教育既是一项直观生命并以提高生命力价值为目的的神圣事业,应予以生命独特的关照.在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章节,让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存与发展.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使他们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还可从在法制教育的角度谈生命教育.因为生命既有道德层面的意义,也具有法律保障的价值.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生命权与身体健康权都属于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法律意义上说,生命权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产物,每个自然人都享有生命权,所以人的生命安危受到法律的保护.而生命教育消极的目的便在于避免个体做出危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教师应在法律基础知识讲授时向学生介绍有关保护自身及他人人生安全的法律知识,从法制的角度来让学生意识到任何伤及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的行为都是与有关法律相违背的.

第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格顺应和情绪控制的基本规律,教给他们有关青年期心理适应的技巧,如接纳自我、自尊自信、承受挫折、享受孤独、适应环境、培养良好情绪、发展健全的情感等,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改变心理品质.其次,指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确立人生的目标,在学习方面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生活方面,传授基本的生活经验以及与人交往的知识,培养和锻炼人际交往的能力,使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生命的有关知识和原理,真正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体验自己人生的价值.

(四) 建构完整的生命教育综合体系

生命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正如自然界生命的成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分的灌溉一样,要取得满意的效果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系统,如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睦的邻里交往、融洽的社区氛围、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等等.整个社会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大环境,也是最好的生命教材.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认为,好的行为是一个好的本性倾向与好的环境接触的结果.目前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收音,广播、电视、电影及网络等获得一些最新的知识和信息,积淀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可以在一个个内容丰富、名师做堂的网站中任意翱翔,可以通过各种教育电台咨询有关的学习动态等,提高了对外交流、学业水平、学习兴趣及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与拓展,增强学习的信心.开放的信息环境给学生一个发挥个性、展示能力、相互交流的空间.通过互联网他们可以畅所欲言,没有心理负担;通过广播电台的“心理咨询”“我要说”等情感交流或节目,通过与专家人士的交流,不但减轻了自己的压力、解决当前的困难,而且提高自己语言沟通能力与交际能力.但是,当前给大学生生命教育带来负面影响的主要是被大众文化恶化了的社会文化环境,现在的大众文化中很多都充斥着凶杀暴力、吸毒、以及表现人性残忍、变态、自私的等丑陋内容,给大学生的生命审美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加上21世纪网络的时代,大学生生命的发展受到了网络电脑的挑战,如果引导不当,放任自流,很容易造成网络对人的异化,作为政府就应该加强文化的管理力度,制定网络行为规范,为净化社会的文化环境做出努力,为开展生命教育创造有利的现实条件.我们如果希望大学生热爱生命,就要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崇尚生命、热爱生命的社会中,就要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

因此,除了教师以外,整个社会包括家长都有责任在确保自己树立正确生命观念的基础上,教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体验生命的可贵,学会尊重与关怀他人,珍惜生存环境,引导他们成为生命的守护者.总之,我们只有把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整合起来,构成生命教育的综合体系,才能使生命教育落到实处,才能呈现大学校园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