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命教育的反思与重建

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660 浏览:143454

【摘 要 】对生命之爱需要从小播种.现实中的幼儿生命教育被窄化为安全教育和对死亡的回避.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父母对独生子女的过分关爱、教师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现代科技文化的虚无性及去文化性使然.应该如何开展幼儿的生命教育,需要从生命教育目的、生命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方式等方面进行反思和重建.

【关 键 词 】幼儿生命教育;归因;应然取向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7/08-0006-04

【作者简介】石建伟(1986-),男,江苏宿迁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在读硕士;周神珍(1989-),女,江西九江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在读硕士;曾勇(1971-),男,湖北枣阳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谢翌(1972-),男,江西永新人,江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

生命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用仁慈、恳切和同情的态度来对待一切有生命体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身上体现着生命的伟大和美.”然而,学习的压力和攀比的心态已侵蚀到幼儿园这片原本纯洁、充满诗意的净土.幼儿生命教育是对幼儿童真的拯救,是对幼儿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导引.在此意义上,幼儿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那么,幼儿阶段的生命教育现状是怎样的呢?应该如何实施幼儿生命教育呢?为此,我们采用“课程合作行动研究”的方式共同梳理有关幼儿生命教育的观念,探讨目前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以提升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为幼儿生命教育课程的研制提供思路.

一、现状:被窄化的幼儿生命教育

(一)“生”与“死”:颇受忌讳的话题

认识生命是尊重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前提.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幼儿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对诸如“我从哪里来”“死是怎么回事” 这类生命问题的好奇心.而受保守观念的束缚,父母无法坦诚地和孩子讨论人的出生问题.而对此类问题,幼儿园则一般会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生命是如何诞生的,以此加深幼儿对生命的认识.

由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重生轻死,对死亡采取回避态度,成人会尽量避免让幼儿见证“死亡” 的场景,因此幼儿对死亡知之甚少.幼儿对动植物死亡的体验成为他们理解“生”与“死”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教师通常会以“小鸟死了,就是永远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这样的方式,让幼儿对“死亡”产生移情体验.

(二)将“生命教育”等同于“安全教育”

通过对园长的访谈我们了解到,目前的幼儿园生命教育倾向于安全教育.针对幼儿的安全问题,幼儿园采取了诸多保护措施,但较少为孩子提供学习自我保护的机会.在各种现实压力下,幼儿园被迫将安全教育放在了首要地位,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生命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更不能是“过度保护”.生活中的挫折同样是个体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把幼儿的生命教育简单归结到“安全教育”这一点上是非常狭隘的.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所谓“安全问责制”,便违背教育规律,人为地把幼儿关进“温室”,不让他们接触生活中的“风雨”,这对幼儿的成长是不利的,也会削弱他们在生活中的抗挫能力.

二、归因:幼儿生命教育何以如此

在访谈中我们看到,目前的幼儿生命教育存在一种窄化的取向.生命教育应是对生命整体的理解和认识,而非仅仅对生命的保护.即使是保护,也不仅仅是来自他人的保护,而应该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那出现生命教育窄化的原因何在呢?

(一)家庭缺乏对幼儿生命教育的正确认识

今日的中国家庭尤其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普遍存在溺爱孩子的现象.家长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而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感受.孩子大多处于被保护的状态,几乎没有选择的机会,接受的都是经过父母过滤并且是父母认为有益的东西.其实,回避疼痛和快乐成长并非是一回事,而只有经过疼痛后才能体会到不痛的快乐.父母剥夺了给孩子受挫的机会,这些在温室培育的生命,其生命能有几分活力、几丝韧性?

独生子女的个人成长背景、父母落后的教育观念以及教师不科学的教育理念等成为幼儿生命教育窄化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背景下,“保护”成了教育的关 键 词 .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从幼儿的成长来考虑,安全教育其实只是生命教育中的一条教育“底线”,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当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二)现实社会忽略对幼儿生命教育的关注

由于受强大的科学主义取向的影响,现实生活处处被科学知识所包围,孩子失去了自我理解和想象的机会,没有了浪漫的幻想,丧失了原本的童真,生命活力慢慢萎缩.在有些幼儿园甚至还存在一些扼杀孩子个性的教育方式,这些都是与“生命教育”背道而驰的.

生命教育内涵的窄化,还受到现代科技传媒文化虚无性、去文化性的影响.柏格森认为生命是一种绵延.生命不只是实体性的东西,更是一段活泼、自由、充满创造性和可能性的绵延.存在的过程是一种时间的过程,而本质则是对静止不动的事物的一种逻辑判断,它应在这过程结束之后出现.因此,生命的空间不能靠冰冷的知识来充斥填塞,生命是在自由的状态下展开自己的过程.现代科技传媒文化所展现的是物质性、数量化、可重复性的生命,这样的生命观被抽空了精神的文化内涵,只是一个空洞的生命符号,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此外,受强大的传统文化束缚和现实压力的驱使,幼儿园仅关注了生命的安全而忽略了真实生命的丰富与多元.教师在教育中不能充分发挥主动作用,无法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幼儿,无力投入过多的精力考虑教育艺术、关注儿童生命体验等问题,而把工作重心放在生命安全上.此外,当前的幼儿教育还存在小学化现象,小学的课程被提前到幼儿园来施教.受现存教育体制考试导向的影响,大多数家长认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幼儿园也开始将幼儿学业的考核标准小学化.家长只求功利目标的达成,而忽略了孩子相对隐性的良好品质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急功近利,只重视结果,不注重过程.在家长看来,更多关注孩子所谓显性、可见的 “素质”,重视孩子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习得,这从客观上给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三、应然取向:解放儿童,关注整体

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应从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关注.从具体内容来看,幼儿的生命教育需要促进幼儿对“生”之灵动的体验,为幼儿提供认识与体悟人的诞生、成长与发展的机会,关注对自然起源和演变的探究.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幼儿学会珍爱、保护自己的生命,同时尊重和珍爱大自然和其他生命体.无论是哪个阶段的生命教育,都应该关注生命的三维,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幼儿生命教育也应从幼儿的生命意识、生命品质和生命态度三方面展开.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目的

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幸福、完整的生命个体.教育的目标是生命教育的内在主线,生命教育应该解决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普遍意义上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成功”的人,而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由此衍生的生命教育的标准和目标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良好品行、同情心和被人尊重.人们所谓的成功往往是利他的,侧重于个人对他人与社会的贡献,忽视个人自身的感受――幸福.正是这样的观念导致人们衡量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尺度走向片面、单一,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几乎就是如此平面,如同动漫、小人书中的人物,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宇宙英雄奥特曼,就是破坏地球的怪兽等原本丰富多彩的人生、缤纷绚丽的自然被简化成黑白乏味的零星片断,厚重的生命由此愈来愈单薄,本真的个我(尤其是自我价值所在)愈来愈模糊,蕴含着知、情、意、行的完整生命逐渐被肢解,乃至外化、物化、异化,直至走向反生命.而幼儿生命教育的愿景应在于培养快乐的个体,而不是培养社会的工具.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应该是对一个生命整体的教育.没有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形态便失去了基础;没有精神生命,个体如同行尸走肉;没有社会生命,个体终将孤独乃至枯萎.因而,完整的生命教育包括生死观教育、安全教育、生命品质教育和快乐教育等.

幼儿生命教育和成人生命教育大体趋于一致,只是两者的侧重点和方式有所不同.幼儿生命教育重在生活规范教育和快乐教育,并由此逐步引入生死观教育.就整体而言,笔者认为当前幼儿生命教育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生死观教育

与各年龄段的生命教育一样,幼儿园需要通过活动来唤醒孩子们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感,其核心是生死观教育.在幼儿期应培养幼儿良好的生命意识、正确的生命态度,让他们用仁慈、恳切、同情的态度对待一切生命;引导幼儿关爱生命、欣赏生命,产生对生命敬畏与生命珍惜的情感体验.只有建立了这样的意识和情感,孩子才会既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甚至把一切看作有生命的存在,激发他们主动保护生命的使命感.同时,生命教育中也应该讨论一些关于死亡的问题,并尽量使用恰当的方式应答.

2. 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期是交往品质形成的关键期,生命教育应关注生命品质的教育,涉及到精神层面有关自信心、同情心、分享、诚信等问题.人从出生伊始就会遭遇到许多挫折,但现在很多家长都期盼着能把孩子一直放在“保温箱”里,希望他们不受一点挫折,导致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都较低.应当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重视其心理教育,加强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卢梭主张自然教育,提倡尊重自然,顺应孩子天性.快乐是孩子天性中的一部分,童年应当是人一生中最无忧的时光,教育首先要使孩子体会到生命中的快乐,才能谈得上培养他们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3. 安全教育

幼儿园把工作重心放在安全问题上并无不妥,因为生存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保护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幼儿是弱势群体,对危险毫无知觉,但安全教育不等同于保护教育,更不能成为最终和唯一的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的理念中应将保护分为两种,一是让个体接触危险的保护,另一种是避免个体接触危险的保护.对幼儿来说,适当地体验危险是需要的.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成人出于对生命的担忧,对幼儿实施的更多是替代性保护,缺乏直接体验危险、化解危险的应急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幼儿容易形成依赖的性格,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为此,教师应在幼儿生命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清晰地教给幼儿遇到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的应急措施.

(三)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

1.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生命教育

在幼儿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教育的方式与技巧.有人主张利用童话式的比喻或游戏,有人主张使用真实的情境体验,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将艺术性与科学性二者巧妙结合,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教育需要艺术,生命教育更需要艺术化的智慧.在生命教育中处理人文理性(艺术)与工具理性(科技)之间的冲突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教师在表述科学概念时应具有艺术性,应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艺术的语言,教育方式的运用也应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具体的教育情景,让孩子在情景中理解生命的生与死,体会生活的艰辛与幸福.因此,幼儿生命教育应回归儿童,回归童真、童趣,回归自然.现存的幼儿生命教育往往倾向于让幼儿从动植物的生死历程中了解生命,这使得幼儿常常无法区分自然生命和人类生命.生命教育应让幼儿从认识自然生命过渡到认知人类生命,从关爱自然生命转变关爱人类生命,让幼儿体验动植物之生命与人之生命的差异,从而了解人类生命的意义及其与宇宙生命之间的联系.幼儿通常在观察到动物死亡后的第一反应是:它们不能见到“父母”了,这是因为对于幼儿来说父母是最亲密的.我们可以很好地捕捉这一契机,帮助幼儿将对动物死亡的认识过渡到对人类死亡的体认,进而学会珍惜亲情,珍视自我和他人的生命.

2. 重视生命教育中榜样的作用

在幼儿生命教育中,“他人”的榜样示范是非常重要的.榜样的作用是在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触动中自然发生的.如今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大多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认为“被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因此,需要在生命教育中引入“他者”的视角,让幼儿学会关爱他人.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是由内向外的,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电视上曾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妈妈给自己的妈妈打水洗脚,这个画面被儿子看到了,他就学着妈妈的样子,也给妈妈打水洗脚,由此可见,家长的身教比言传更能够影响幼儿,从而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他的生活中.

3. 多方力量推进生命教育的实施

幼儿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和教师的工作,它需要来自家长和社会多方的关注,以大家的合力共同推动整个社会生命共同体的发展和相互融通.教师、家长和社会作为幼儿的“重要的他人”是幼儿生命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因此,幼儿园可以建立幼儿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生命教育的教育理念,提高家长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与家长一起推动幼儿生命教育;开展针对教师的生命教育,丰富教师的生命教育知识,激发教师的教育智慧;借助社会力量,创造机会让健康幼儿与特殊幼儿接触,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文雪.论生命与教育[J].教育导刊,2002,(5):10.

[2] 王炜. 正视幼儿生命教育[J]. 教育导刊,2005,(7):1.


[3] 廖小龙,赵俏华.走进挫折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4):24.

[4]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208-245.

[5] 钱永镇.校园推动生命教育的具体做法[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9-13.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探寻学校教育中的‘幽灵’” (课题编号:08JC880017)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罗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