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乡村教育成为乡村引擎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168 浏览:32769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是实现我区教育均衡化,推进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比起招商引资,教育才是最大的“写卖”,真心投入可收获整个未来. 2011年,铜山区委书记毕于瑞曾经提出三个梦想,“让我们的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重的人;让我们的校园成为世界上最美的地方;让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三个梦想是统一的,根本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成才.文化的区域引领,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整体跟进,更是学校引领,社区互助,政府协同的地域教育、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目前,文化引擎的优势已经在铜山大地凸显,无论中小学,幼儿园,职业高校,各学校均能针对地域特点,提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办学方向,将区域内学校打造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名校.并且在此基础上,积极向政府提供发展思路,为推动所在镇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积累新乡村教育的实践经验,使得文化引领下的区域发展得以深层次突破.

一、新乡村教育,是当下农村学校创新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新的乡村教育,主要区别于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盛一时的乡村教育运动而言;二是指在新农村建设、教育现代化及区域教育一体化背景下,挖掘乡村教育独特资源,探索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乡村教育新途径.铜山区推进区域新乡村教育,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束缚,用“新乡村教育”的独特理念,对区域内学校发展进行研究.通过自主联盟,区域协作,达成发展共赢的新局面.各乡镇积极成立各种 “教育学校联盟”,发挥学校教育的“酵母效应”.以当地中心中学、中心小学为龙头,将镇内中规模较大、地处中心位置、对周边学校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小学纳入联盟,推行统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管理模式;再以联盟学校为依托,将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辐射到各农村小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合理流动、共用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采用“紧密型+松散型”的办学机制和“1+X”运作模式.其中“1”为共性部分,有共同的办学理念、共同的办学文化.“X”为个性部分,各校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发展方向. 统筹办学理念、办学文化、师资培训、课程设置、教学研究与评估.实现管理人员、教师互相流动和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利益共享,共生共荣.


二、新乡村教育的区域引领,有着其独特的价值

通过深度实践,融合区域内教育资源――使得学校的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优化重组,实现整个乡村教育公平化的问题;通过深度实践,融合家长、学校、社会资源――学校利用自身的场馆、设备为社区提供便利,家长、社会参与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通过深度实践,融合学校与地方行政资源――学校研讨和利用地域资源,丰富和完善学校教育内容,同时又为地方政府献计献策,为拉动地域经济、发掘地域文化作出贡献;通过深度实践,建构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研反思、促进学校内涵成长的区域发展模式,在核心素质上,全面提升新乡村教育区域联盟学校校园文化品位,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地域文化变成学校文化实践,这是一种创造

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来构建学校文化,推进素质教育,这同样是一种文化选择.这种创造和选择赋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教育师生爱家乡、爱家乡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现实,引导师生在“爱”的情感驱动下,学会选择,学会思考.以笃行的精神,践行崇高的理想,培养伟大的信仰.校园打造地域文化,当师生一起以轻松、虔诚之心,在心灵上与大师对话,在体验感悟上与古人交流的时候,也就获得了文字上没有的东西.在老师的帮助下,这种开放的读书教育、读书文化,使学校文化从文字的陈述和墙上的显示,走向心与心的交汇,魂与魂的告白.就学校而言,首要任务就是传承知识,传承知识就是传承文化、传承精神.学校就这样直接地以文化的濡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

四、挖掘地域文化,使教育成为地方文化发展的引擎

地域文化作为连接学生校内外生活、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重要相似度检测,对学校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当地域文化作为教育内容进入课程时,当需要师生共同去获得更多的地域文化资源和信息时,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链接过程就成了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了师生对话、沟通、合作并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成了促进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地域文化教育中,教育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校外专业人员,甚至是学生本人.教育的场所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社会.作为媒介的教材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生活本身.学生既是地域文化的观赏者,又是地域文化的实践者.

我区的一些学校利用每周五下午半天的时间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让孩子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在“走访”、“考察”、“探究”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在这个动感地带上,教师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打通书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有差异的发展.

地方课程的编写,把一个个名胜古迹尽数收入书中,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多姿多彩的地方风土人情、人文底蕴;史学名家走上”汉风讲坛”,讲解汉风汉韵,扩大学生视野,增长教师见识; 历数家乡历史、文化渊源,既回望历史、品味人生;”乡约”即了解地方人文风情又陶冶情操;”美的使者”发现美、表达美、传播美.社会成了大课堂,封闭的学校变成了开放的世界.孩子们在 “大课堂”里一面体验、发现、感悟学校里、书本上所学到的种种东西,一面随机生成新的知识.他们的体验,他们的成功,他们通过付出而获得的精神享受和收获,都是自己真正的感受.这种感受的不断增多和发展,就构成了学生的精神世界、精神文化,也成了学校文化中最有生机的一部分.

学校是村庄的文化中心,是村民的希望所在,对村民来说,学校是一种心灵寄托,她代表着将来等 教师对于乡村生活不仅仅是教书匠,还应该在乡土文化的选择、传播与创新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开创先进文明之风气.涵养乡村教师的“乡村素养”尤为重要,只有热爱并理解乡村的教师才能切实地给乡村孩子以价值引导. 优雅的环境,洁净的街道,优化了村民的素质,“清洁家园”,从我做起,乡镇百姓的文明素养也在文化景观的熏陶下,逐步提高.

新乡村教育的区域引领,收益的是学校,提高的是教师,造福的是民众,惠及的是子孙,它必将为教育事业,文化建设,乡镇发展注入更新鲜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