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的择业观教育

更新时间:2023-12-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870 浏览:81620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和操作,使职业教育的学苗在进口和出口时出现了越来越困难的局面.面对这种趋势,各类职业学校都制定了许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困难有所缓解.许多事例证明:只要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能加速学生与市场的对接速度,增加学校的办学活力.

要做好做细对学生的择业观教育,首先要分析职业学校学生中存在的就业观方面的误区和偏差,帮助其解疑释惑,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学生择业观误区的剖析

择业观是一个人对待职业的观点与态度,是个人理想在职业上的反映,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笔者就学生在择业时出现的误区,具体剖析如下:

1.期望值过高

有些学生认为:受过职业教育之后,将来应当干一份轻闲、体面、工资高的工作,对自己受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以及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估计过高,甚至愿意以己之长比社会就业岗位之短,导致择业标准过高,影响了其在校的学习和将来的择业动力的形成.

2.期望值过低

这种观念认为,自己所接受的是简单的技能操作型教育,是社会的末流教育,不可能学到多少本领,因此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刻苦,直接影响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办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

3.享受倾向

选择时把享受放在首位,这种观念在相当大一部分学生中存在,尤其在城市出身的学生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往往把父母身上无代价得到的物质上、精神上的享受作为选择社会职业的砝码,不知道享受需要在艰苦创业中获得,更不知道任何职业和工作都是和苦与累相伴的.表现在择业行为上百般挑剔,迟迟不思、不肯就业.

4.近利心里倾向

存在这种认识误区的学生往往看不到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不考虑自己的发展前途,总想一步到位能得到一份高工资待遇的工作,看不到就业工作不光是获取工资报酬的过程,其中也包括再学习、再提高的内容.

5.盲目心里倾向

存在这种误区的学生,在择业标准上往往没有成型的主张,更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学业的表现上经常是整日昏昏沉沉,得过且过,把在学校的学业和将来的择业、就业割裂开来,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自我堵塞了将来的就业渠道.

二、择业观教育的内容与切入点


针对以上在择业观方面所存在的种种误区,选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及时而有针对性的择业观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务实观教育

好高骛远是当代青年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务实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其教育内容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就业形势,认识现在,瞭望未来,帮助他们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现实和将来的统一中认清自我价值,找准自己的位置,从而实现个人学业和社会就业的对接.

2.择业动态观教育

受过去国家对就业人员终身用人制度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择业上总想找到一份一次性定终身的工作,把自己与现实的用人制度割裂开来,这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择业动态观教育,适应双向的用人机制,使每个择业者都能在就业、失业、再就业的互动中得到业务水平的提高和人才潜能的发挥.

3.自立观教育

自立观是当代青年思想意识中最薄弱的环节,因为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西方国家把十八岁视为自立年,把十八岁后仍然依附于父母当作无能和可耻的行为,同时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看更是一种人才滞涨和浪费的行为,早就业可以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个人,有利于家庭.

除此之外,择业观的教育还应包括“劳动保障制度知识”教育、“名利观”教育、“人才时效观”教育、“苦乐观”教育等.

三、择业观教育的形式

要使择业观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选择科学教育形式是非常必要的,教育形式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宣讲形式

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家长会、形势报告会等,经常向学生、家长宣讲国家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人才市场信息,使学生和家长在不断了解社会的动态信息中不断地调整择业观.

2.社会参观、走访形式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直接的、现实的环境中了解社会的就业状况以及职业特点,校方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到社会人才招聘单位走访、考察、咨询,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决定就业去向.

3.典型说教形式

典型说教形式是指经常邀请有关劳动人事部门、人才市场人员以及毕业生到校,向学生介绍国家劳动人事制度与改革信息、人才市场信息,职业学校毕业生应如何自尊自重,在社会的相关岗位上做出成绩.通过这些典型说教,增强学生主动择业的信心.

由于采取了以上相应的择业教育内容和形式,使职业学校毕业生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对接率和就业率不断提高,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又带动了生源形势的好转,使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不断得到加强.

(作者单位 辽宁省瓦房店轴承集团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