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603 浏览:105503

摘 要 :近年来,教育学科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在理工类院校逐渐发展起来.为了更好的促进教育学科在理工类院校的良性发展,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对理工类院校的实地调查,对教育学科在理工类院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作出分析,探究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的问题,如学科建设基础薄弱、竞争力不足、可持续发展力不足等,并针对产生的问题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关 键 词 :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133(2013)01-0122-04

教育学科作为我国学科门类的一种,广义上指的是教育科学体系中所列的各种教育学,主要是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现象,并从中归纳总结出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目前,我国教育学科在高校的发展,分为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非师范院校中,教育学科发展较好的多为综合性院校,但也存在一批理工类院校在向综合化转型过程中,追求学科设置的全面性、设置教育学科、创办教育类专业.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的发展,不同于师范类院校,集中在各学科教材教法或面向中小学一线培养教师,而多集中在教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育与社会实践研究等领域,更注重培养教育科学研究人才.

1.理工类院校发展教育学科的原因

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的设置和发展除了与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有极大的关系外,还与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高等院校自身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社会环境的变化是理工类院校发展教育学科的外部原因.在社会大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由浙江大学率先开启的大学合并之风,使得许多理工类院校也加入其中,由理工类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教育学科作为衡量高校学科覆盖面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合并、院校升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得高校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全面的学习内容.这样,理工类院校在自身发展基础上,开始兴办包括经、管、文、法、教育等在内的人文社会学科.

(2)理工类院校发展教育学科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重视师范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我国的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主要是依靠师范院校,且多集中在基础教育、初等教育领域,研究内容多为直接的教学理论、基本规律,教学手段、方法等.随着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使得我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出现新的局面,开始了教育学科向非师范类院校的转移.教育学科在理工类院校的发展,解决了教育研究中具体专业学科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的研究顾此失彼的问题.结合具体学科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结合理工院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成为教育学科在理工类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3)理工类院校发展教育学科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发展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各高校纷纷提出了注重办学特色、重视培养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教育学科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培养符合理工院校特色发展的教育科学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了针对于理工科院校开展的教育科学研究.

(4)理工类院校发展教育学科是培养高层次教育学科人才的需要.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工作者,要实现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要具备在教育实践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理工院校发展教育学科,培养教育科研人才,既能为理工类专业学生从事教育工作提供学习教育理论的机会,又使得教育学科专业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将教育学科专业知识同理工类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学习和研究.

2.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的发展困境

理工类院校的教育学科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在规模、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对于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教育学科发展来说,仍然存在着建设基础薄弱,核心竞争力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力等问题,陷入了发展困境.

(1)学科建设基础薄弱.在我国,理工类院校的教育学科发展处于边建设边探索的状态,既没有现成的例子可以借鉴,也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可以遵循.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大多是以师范院校作为参照来进行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校园氛围及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理工类院校的校园氛围缺乏人文气息,重理轻文现象严重.同时,管理者仅将教育学科作为增加学校学科门类的一种,并未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重点建设,使得教育学科在理工类院校中长期处于配角,而未发挥其在高校建设中应有的作用.

第二、生源质量不高.生源质量不及师范院校也是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从学习动机上看,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学生,都将师范类院校作为第一目标,使得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学生调剂生源增多.从专业背景上,报考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专业的学生,跨专业考生较多,学科背景不一.硕士和博士生源,在职人员和同等学历报考的考生比例更大.这样,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就呈现出与师范类不同的特点,增加了其教学难度和教学效果.

第三、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薄弱.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的发展,重点环节在教育教学.同师范类院校相比,理工类院校图书馆资料多为理工类书籍,教育类书籍量少,且更新速度慢,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习、科研等带来不便.其次,教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一种,同教育教学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学生往往很少有参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机会,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实践基地等建设也不够健全完备.再次,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学术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建设中,缺乏学术交流,包括同师范类院校的资源共享、同国外先进大学的经验交流以及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 第四、缺乏教育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理工类院校从事教育学科教学及研究的教师,多是从教育管理部门及其他学科转行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尤其是对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这些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很强的科研能力,因此研究方向也就更侧重于实践应用领域,对教育理论的研究明显不足.一方面,从事理工院校教育学科研究的教师多为其他学科背景,另一方面,师范院校毕业的硕士博士生不能及时补充到理工院校的教育科学研究中,其所占比例较小,使得理工院校教育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难以形成合理的梯队.


(2)缺乏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在应对外部激烈的变革和竞争时,能够取胜于对手的能力集合.目前,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在与师范类院校教育学科的竞争中,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无论是从学科的竞争还是从学生的竞争来看,都缺乏最为关键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的发展模式、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都是以师范院校为参照而建设的,但其在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等方面又不如师范院校,因此在学科发展速度、科研项目申请、社会支持、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竞争中都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学生在参与科研、社会实践、选择就业等方面,也无力与师范类院校学生竞争.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支撑点在于特色,无论是在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上,理工院校都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来支持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3)可持续发展力不足.教育学科在理工类院校发展至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并未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力,缺乏可持续发展力.可持续发展力强调的是专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不断进步不断增强的能力.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的发展,无论是从专业发展模式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没有独立探索创新,未形成独特的模式.由于理工类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负面效应,直接影响着学科的发展,使其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致使学科发展陷入可持续发展力不足的境地.

3.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发展陷入困境原因的分析,应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促进学科的发展建设.

(1)加强学科基础条件建设.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条件是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发展的基础,包括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建设包括教学资源及条件建设、生源选择、教师队伍建设等.软环境建设包括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师生观念转变等.

第一,硬环境建设方面,教学资源是教育学科发展的基本保证.针对理工院校教育专业图书馆藏文献资料少、更新速度慢等问题,学校应加大经费投入,增加图书馆藏教育学科资料,加强对教育类文献资料的更新速度.同时,建立同师范类院校的交流通道,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的立项申请,给学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等.

第二,在生源选择上,鼓励对教育学科有兴趣及热情的学生报考,特别是研究生生源,既要鼓励有“科班背景”的优秀教育学专业学生报考,又要欢迎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报考.在其复试阶段,不仅要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应重视其报考的动机、教育思想、科研能力等,吸收真正愿意且有热情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的学生.

第三,重视教师队伍结构建设,在年龄上,要实现老中青结合,在专业背景上,既要继续引进教育学科专业毕业博士、硕士生,又要鼓励有其他学科背景,有一定教学实践经验、愿意投入到教育研究的教师,在专业能力上,既要有教育基础理论扎实的教师从事教育基础理论教学研究,又要有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结合理工院校实际及教育热点问题,带领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关于软环境建设,首先,行政管理部门要认识到教育学科的发展是理工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加强对教育学科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对教育学科的建设、发展进行深刻的研究.其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文理交融的环境下,理工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呈现出兼容并包、和谐发展的态势.理工院校不再只是理工专业生长的土壤,各种人文社会学科专业也应在这里生根发芽,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发展态势.最后,转变师生观念.理工院校的师生观念中,首先应该摒弃教育学科的“配角”观念,以正确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科学研究中.

(2)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加强以“质量”为中心的核心能力建设,是理工类院校教育学科发展的关键.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当今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对于教育学科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质量要从学科本身的角度出发.学科的发展依托于具体的专业及各教学环节.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科学研究、教学反馈等.

人才培养目标上,以培养研究型人才及从事理工科教育教学工作人才为目标;课程体系上,设置灵活的课程选修制度,使得非教育学科学生有机会学习教育学课程,教育学科学生能灵活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程;教学方法上,重视实践环节,结合理工院校的特色,开展针对于理工院校的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科研项目申请,注重理工特色,研究理工院校的实际问题等.从学科建设的各个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

(3)以“特色”取胜,走特色发展道路.特色不仅是高校的立足之本,更是一个学科发展的立足之本.特色学科专业发展是理工院校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特色”的建设,应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特色专业建设”,二是“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教育学科的专业建设,要结合理工类院校的特色专业,寻求其与教育学科的恰当融合,注重学科的交叉性.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特点,充分利用自身学科门类多和科研力量雄厚等优势,大胆吸收经、管、文、法、工、理等学科的优势,创建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学科专业.

依托优势,探索新的教育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学科背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素质高、能力强”的教育专门人才,增加学生的学识宽度和厚度,使培养的学生既是教育学科的专业人才,又具有多种发展潜力.

(4)创新发展机制,提高可持续发展力.创新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是教育学科在理工院校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现有的学科建设实践探索中,应逐渐建立一套符合我国理工院校的教育学科发展机制.

借鉴国外理工院校发展教育学科的先进经验,总结国内师范院校教育学科的建设情况,我国理工类院校应建立“大教育学科——宽专业设置——灵活课程选择”的发展模式.

理工院校的教育学科建设要着眼于特色,从其他学科领域的宏观角度考虑教育专业方向,淡化教育的学科专业意识,充分发挥其它学科门类的优势,注重“基础性”、“综合性”,规划大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上,注重交叉性,不仅局限于教育视野内的专业.在课程的选择上,注重基础课程同研究性课程的结合,开设全校范围内的教育类选修课程,实现非教育类专业学生的灵活课程选择.

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获得宽泛的学科背景,深厚的基础知识.同时,给学生营造一种自主选择专业,设计自我,激发个性化能力的环境,帮助学生应对未来多变的职业生涯.

同时,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应注重市场的导向和毕业生的反馈功能.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与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息息相关,同时影响着培养什么样的教育科研人才,因此,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理工院校的教育学科建设显得尤为必要.毕业生的反馈功能同样是影响学科建设的重要因素,根据反馈信息改进学科专业建设,是增加竞争力,促进理工院校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编辑:厉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