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024 浏览:130447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对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中学语文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育资源.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

一、在课文分析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在文学审美方面,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小桔灯的朴实,贝壳的精致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首先,是要抓住美的语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我们要在领略语言美之中获得美的享受.其次,是要抓住美的形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最后,是要抓住美的意境.一切景语即情语,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在道德审美方面,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心灵美.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重视仪表美.人固然应当讲求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动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动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动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而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也完全可以对学生加强文化方面、思想方面的审美教育.我们的学生,处在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的环境,他们的成长,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优秀的思想文化的熏陶.他们要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远大的理想,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经典的文言篇目的阅读,我们可以读到隐藏在其背后的生命意识、宽裕意识、责任意识、超越意识等思想的光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的先忧后乐;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无一不让我们感受到各种生命形式的存在与意义,深入剖析,自然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


二、在听、读方面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首先,是要激发美的情趣.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其次,是要树立美的意识.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最后,是要增强美的感受.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三、在写字课中体验汉字的非凡魅力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汉字,正是这样一种美的集中体现.汉字除了传承历史和文化外,它还具有陶冶情操的功能.让学生学会欣赏书法,对于他们以后做人做事,都是很有帮助的.写字是很需要涵养,很需要心静的,浮躁的人终其一生都不可能把字写得很好.所以让学生练字,能培养他们静心做事的好习惯,可以培养他们养成心静、处乱不惊的好心态、好气质.

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增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育创新精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