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宗荣战时社会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106 浏览:142411

【摘 要】马宗荣战时社会教育论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教育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体现.抗战是长期的,这一阶段社会教育有其特殊的历史任务,即围绕着抗战与建国两大主题,培养民族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关 键 词 】马宗荣 战时 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021-01

马宗荣(1896~1944),字继华,贵州贵阳人.民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教育家,毕生从事社会教育事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留学日本帝国大学,学习社会教育,获硕士学位.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简任秘书、社会教育司司长.

一、马宗荣战时社会教育论的理论体系

马宗荣在其《大时代社会教育新论》及《大时代的教育》著作中对战时社会教育均有阐述,《大时代的教育》就战时社会教育做了系统的理论梳理,内容主要包括战时教育的目标与设施、全面抗战局势中的乡村教育等六个部分,构建了其战时社会教育论理论体系,阐释了在全面抗战的历史大背景下,如何发展战时教育.详细内容包括战时教育的目标、设施;为达成培养民族意识应采取的宣讲计划;社会军训的必要及应采取的教育方针;战时民众学校的必要性及应采取的训练方针;职业补习学校和职业训练班在战时的价值以及注意事项;战时设立托儿所的重要性及其养教方针;战时电影教育、播音教育如何实施;社会军训与民众学校应怎样联系等方面.

二、战时社会教育的目标

马宗荣认为战时社会教育的目标有四个:(1)“民族主义的教育”,力图唤起全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国家观念.“使各个国民能杀身成仁,毁家纾难,以尽忠报国.”(2)“军国义的教育”,训练全国民众的自卫知能,“使各个国民有冲锋杀敌的本领,有冲锋杀敌的意志”.(3)“国防科学主义的教育”,培养国防工业及生产与医疗的高级、中级技术人才及熟练职工,“使国防科学教育能在短期完成,充实国防力量”.(4)“自力更生信仰心的教育”,养成民众自信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中华民国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的信仰心.

三、战时社会教育的设施

战时社会教育的设施应注意四个方面:社会军训的普及,民众学校的推进,职业补习学校的设立,托儿所的设立.用此“四项设施,以推进民族教育、军国民教育、国防科学教育、自力更生信仰心教育四项目标”.

第一,社会军训的普及.针对抗战的严峻局面和汉奸横行的现状,马宗荣认为,普及社会军训,使受过训练的民众“进能赴前方,以资补充,执干戈而效命疆场,与倭寇浴血拼命,退能在后方怎么写作,清查汉奸匪类,维持地方秩序,保卫地方安宁,以保持中华民国领土的完整,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具体来说,即在全国各地“均成立有壮丁队、妇女队、社会童子军”,则全国年富力强的男女壮年青年少年,均可在此组织下,组织起来,即“全面动员,遂可成为事实,全民抗战的力量遂益强固”.

第二,民众学校的推进.马宗荣认为,抗战时期尤应积极推进民众学校,力图使其“充实之,扩充之”,“俾多一民众受教,则国家多增一分抗敌精神,民众多受一分基本教育,国家多增一分抗敌力量”.民众学校的教育精神在于“唤起民众有深刻的民族意识、国家观念:要使民众个个都明白敌人侵略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解放的途径,及国家与民众、民族与个人不可分之关系,要养成民众有为民族牺牲的意志与情操,或视死如归,杀身成仁,或轻财好义,毁家纾难,以尽忠报国”.通过民众学校的推进改变民众的观念思想意志,造成我国家我民族的精神国防.

第三,职业补习学校的设立.马宗荣认为,因为长期的抗战,“前方的战士的浴血拼命固属必要,而后方的生产及关于军需品的补充或修理,以及军用机械之使用,如米、麦等煤、衣、履等的生产等汽车、桥梁、轨道、公路的修理,以及汽车、铁甲车、坦克车等的开驶,无一不需要相当的技术人才及熟练职工.”正是因为这种紧迫性,必须广泛地设立职业补习学校,尤重农工职业补习学校.

第四,托儿所的设立.战时设立托儿所、保育院,“以使遗孤有养,既可鼓励将士民众之为国牺牲,复可使因民族抗战失去父母之孤儿寡母能获得一适当的养护环境,造成健全的身体,并受相当良好教育,俾将来能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劳”.养教方针:首当养护,“先求其身体健康,体魄健壮”,次注重生活训练,培养“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为国殉难,为民族牺牲的精神与意志情操”.

四、全面抗战局势中的乡村教育

马宗荣认为我国以农立国,乡村民众多于城市居民,见识却狭于城市居民,自抗战开始以来,许多城市居民因畏敌飞机之轰炸,多携家避至乡村.“故在抗战期内,乡村教育之重要性特别增大.”战时乡村的教育尤其要注重四点:精神训练、自卫知能训练、生产训练、自信心训练.“四者,为全面抗战的局势中,乡村教育者最重之责任.”

在抗战期间,教育救国思潮的高涨,促进了近代社会教育理论的蓬勃发展.以史鉴今,我们应进一步推进教育从应试到素质人才培养转型的改革,推进教育由人才教育模式向国民社会教育模式的转变.就我国国情而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现阶段的紧迫需要,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发展社会教育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