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物化问题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000 浏览:5240

摘 要 :教育问题是根本问题,要想使国家发展成为真正的强国,首先就必须搞好教育事业.然而,在现代教育中,最为典型的问题就是物化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化问题也深入到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在学校,学生成了教育物化的对象,就像对待物体一样来对待学生,使学生成为了被物化者,也是事实上的“工具”或“机器”,从而丧失了本来的面目.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受到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也成为了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因此,要想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搞好教育,首先得从物化问题开始抓起.

关 键 词 :教育;物化;功利主义

一、教育物化问题的概述

(一)教育物化的真正涵义

学术界对于物化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总体上又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主体的客体化,通俗的理解就是表现为人的数字化,客观化等等.而物化表现在教育中,则表现为教育背离了解放人的初衷,而采取以对待物的方式来对待人,使人失去了原本的面目,从而成了被利用的工具和机器.

(二)教育物化问题的具体表现

教育的物化问题对学生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消极的,不利于人们发展的,必须予以解决.教育的物化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主要就是教育自身的物化和教育对人的物化.也就是说教育本身有物化的倾向和教育对人有物化的表现,没有将学生看做是一个人来进行培养,而是物化了的机器或者工具.教育的物化在教育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体现:

1.教育观念的物化――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是尊师重教,然而这种尊重、尊敬是指对老师的观点或讲解的知识要绝对服从.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向学生灌输固定的知识,而且不允许学生带有疑问和怀疑.对于出现的问题也最终以老师的意志为主体,学生完全没有反驳的余地.这样的教育只是将学生当作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是一种典型的物化教育.

2.教育目的的物化――功利主义的教育目的

导致教育物化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目的功利化了,这是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所导致的结果,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中,以功利主义为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已较为普遍,表现为过分地追求教育的功利效益,将教育仅仅当作是追功逐利的工具而已,这完全违背了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真实体现.这种情况的发生使学生和教师都被物化成了“工具”,使教育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满足社会的生产,而以实用为最终目的.在教学中,则体现为教师将学生看成是挣分数的“机器”,这是因为学生的分数对于教师评职称有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在这种功利之心的诱惑下,学生完全成为了“机器”人,完全背离了人本主义的教育.

3.教育内容的物化――重显性知识轻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指“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等书本知识或前人总结验证的间接知识”,主要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显性教育获得;隐性知识是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技能、方法等,主要通过无意识的、内隐的隐性教育获得.国内许多中学教师的教学内容多以显性知识为主,隐性知识的教育往往不被重视,教学内容忽视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实际行为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只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教育内容物化的主要表现.

4.教育方式的物化――“接受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国内,不少学校的教学方式主要还是采取“接受式”的形式,也可以称之为“满堂灌”、“填鸭式”的形式.多媒体技术本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力工具,不仅使得课上的内容丰富多彩,也减轻了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但使用不当,就会导致学生只是忙于笔记记录,没有时间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反而成为了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桎梏”,使教育过程变得“机械化”,教师与学生之间更是鲜有情感方面的交流互动.这种物化式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思想僵化、“唯书”、“唯上”.

二、教育摆脱物化的基本对策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最早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这个理论的.马克思、恩格斯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段话,“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等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这可以说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最经典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过不少的阐释.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人的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指人的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不仅包括个性的充分发展,也包括需求的满足等.在现代社会,要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教育者需要尊重和关心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

(二)辩证地看待传统教师隐喻和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师隐喻,如“教师是园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教师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众多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些教师隐喻或教育理念.比如,对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学者指出它反映出的是一种工业的模式,“把教师看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然使其工作性质带有很强的规训性”.教育者要辩证看待这些传统的教师隐喻和教育理念,不能“固守”,更不能将其作为自己进行“物化式”教学的“托词”.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这是克服“物化”教育所必需的.

(三)努力创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要努力克服“物化”的教育的问题,就需要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和改革,切实践行教育的全面发展要求.积极创新教育内容,教师教学不能仅仅是对文本教材和参考资料的“复读机”式的解读,还必须将这些内容积极进行“消化”,要注意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现代教育要摆脱物化的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通力合作.教育逐步地摆脱物化,这对于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整个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事情.同时,还要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开展人性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发扬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