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幸福的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661 浏览:116632

【作者简介】

戴铜,淮安市实验小学校长、党委书记.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师德模范”、“淮安市首批基础教育专家组成员”、“淮安市劳动模范”,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我的主张】

人本 和谐 幸福——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

“儿童本位”是百年传承的教育主张,我们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追求幸福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调“人”在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成就“人”的幸福.

1.立足人本,打好教育的人文底色

我们倡导“以人为本”,既是对传统“生本”思想的继承发展,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实践创新.学校“人本”的内涵,就是把“人”作为教育管理的核心,承认人的主体地位,开发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谋求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

第一,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历程,多为他们提供实践创新和情感体验的平台.“蹲下来”和学生平等对话,充分地了解、理解、尊重学生,做他们学习成长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路人.注重激发学生的“天性”,培养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

第二,以教师为本.突出教师的“主人”地位,积极引导、教育和培养每一位教师,真诚激励、支持和帮助每一位教师,尊重他们的工作个性,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鼓励他们的工作创新,成就他们的工作业绩.做到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规范要求和灵活创新相结合,自我发展和团队共进相结合,努力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2.促进和谐,注重发展的内涵品质

我们倡导“和谐发展”,是通过建设符合人性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人文、开放的教育生态系统,为师生的生命成长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和土壤,让学校成为学生体验成长快乐、教师感受职业幸福的精神家园,并通过学校的和谐教育影响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一,学生的和谐发展.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理想目标.注重“全体”,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注重“素质”,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注重“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重“个性”,“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使之成为既符合共性要求又有个性特点的优秀人才.

第二,教师的和谐发展.让“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善于合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享受成功”成为教师共同的职业追求,并在学习和工作中努力践行.注重教师个体发展与团队发展相协调,注重教师业务发展与综合发展相协调,注重教师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相协调,每个人都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享受发展.

第三,学校的和谐发展.作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学校发展要体现科学性、规范性、人文性和可持续性,既重视学生的发展,也关注教师的发展;既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关注学校办学特色的创建;既强化硬件的建设,也关注内涵的提升;既重视学校自身的发展,也要关注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追求幸福,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我们倡导“幸福教育”,是要把“幸福”作为学校教育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发掘、创造、生成丰富的幸福资源,让大家都能“做幸福的人”.

实践幸福教育,首先要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指数.教师幸福是学生幸福的前提.我们通过规划引导来坚定教师的职业理想,通过文化建设来塑造教师的职业精神,通过校本培训来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激发教师从教的责任感、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其次要丰富学生成长的幸福体验.创造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有发展,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真切的幸福体验;开展轻负高质、自主快乐的学科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幸福与生命的精彩.第三要增强学校教育幸福的“影响力”.努力将学校的“幸福元素”辐射到家庭,弥散到社会,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幸福、国家幸福.

我们把“人本、和谐、幸福”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价值追求,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人本”既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教育实施的策略与方法;“和谐”既是学校教育的融洽状态,也是教育实施的理想与目标;“幸福”既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也是教育实施的追求与期待.学校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成长的快乐,让每一位教师都享受职业的幸福,让学校真正成为一个使人幸福的地方.

【我的行走】

1.“竖起脊梁担事”——以开放的情怀办教育

回望三十余年的从教之路,支撑我努力前行的动力是心中对教育的热爱与责任.自己对职业的认识、对专业的理解、对事业的追求,也是一个渐进提升的过程.

“竖起脊梁担事”是曾被誉为“爱国教育家”李更生的人生豪言.作为开办之初的两任校长,更生先生“毁家办学”的担当精神,一直影响和激励学校的成长和发展.

进入新的世纪,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少和社会对“上好学”强烈渴求这对矛盾日趋尖锐.作为当地为数不多的优质学校,每年除了保证施教区内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外,还要被“逼”着招收部分“择校生”.记得在一个暑检测的下午,一位年轻人闯进我的办公室,怀着激动和不安向我诉说自己的情况.他们从农村进城打工,在学校附近租了小房子生活,听说孩子没有录取,妻子难过得两天没吃饭,自己在火车上站了近30个小时从广州赶回来,顾不上吃中饭就来学校,请求照顾收下他的孩子.类似这样的事每年都会遇到上百次.

家长们声泪俱下的恳求,像一块石头重压在我的心头.在国家财力有限、政府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今天,面对社会的需求、家长的渴望和期待,我们这些先“优”起来的学校能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我们克服困难,自加压力,努力培植和挖掘优质资源,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在国家政策许可下,利用社会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用原来一个学校的基础,承担了两个学校的责任义务,每年都有千余名孩子实现上实小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