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教育梦想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20 浏览:10890

也许是在厦视“TV透”栏目上看到他精彩辩论的场景,或许是我们之间有着一种似曾相识的缘分,从相见到相识短短的的几个月,黄马福为人处事的学者风范,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尤其是我第一次走进厦门海沧育才小学,美丽整洁的校园环境、井然有序的教学秩序、别具匠心的办学特色、浓郁温馨的书香气息、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以及乐教好学的师生面貌,足见了黄马福人性化管理的魄力与风采,也让我为他卓有成效的办学业绩更加肃然起敬.

一、怀揣教育梦,走上三尺讲台

成长在特殊年代的黄马福,与当年许多人的命运一样,三岁就跟随着支援革命老区的父母从闽南老家移居宁化县中沙乡的武昌村.农村的生活虽然艰苦,可也给黄马福带来不少的欢乐,他曾经养过猪、放过牛,在田头山里种过菜、插过秧.武昌村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这里,不仅经济条件滞后,文化教育也相当贫乏.然而,迁徙而来的“移民们”对孩子的教育还是相对比较重视.也正因为有家庭良好教育的背景和环境,再加上黄马福天生就是读书的料,所以,学生时代的他在学习方面的天赋就比当地的农民子弟更胜一筹.黄马福从小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夙愿,就是长大后能当一名人民教师,也许是因为他小时候曾看过前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深受影片中主人公影响的缘故.带着教育梦的他中学毕业后就选择了教书的职业,考取宁化师范学校,成为村里和乡里第一个也是当年唯一考取中专的应届毕业生.

黄马福不但有当教师的梦想,而且还有当教师的天资,由于他的嗓门既宏大又响亮,在面试朗诵和唱歌时,他的大嗓门折服和倾倒了在场的评委,受到了老师们的高度赞赏,当然,他也顺利地通过了面试关,走进了培育普师的摇篮,开始了快乐而又紧张的学习生涯.

两年的美好时光一晃而过,黄马福从宁化师范学校毕业后又踏上了新的人生征程,他满怀的憧憬走向了他朝思暮想的教育殿堂.尽管毕业分配时他被安排在全乡最偏远,海拔最高,人口最分散的村子当“孩子王”,尽管没有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毕竟给黄马福多多少少带来一些遗憾.但对教育执著与追求的他却始终无怨无悔.因为在他看来,无论在哪里教书都一样,都能发光发热,更何况农村更需要教育和老师.

黄马福在教师生涯中走进的第一所学校是红门小学,从家里到学校要跋涉十华里、历时三小时且又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山路.虽然在前往学校的途中,黄马福心里有无数个想象,无数个检测设,但眼前的现实还是令他不寒而慄,震惊不小.学校孤零零地建在山头上,离民居还有一段漫长的路.喝的水要到山脚下的沟底去挑,来回一趟要走半个多小时;吃的饭要自个用大灶大锅煮;一到晚上更是难熬,因为这里连电都没有,更不要说文化生活.这样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简直让人无法想象和难以置信,即便是一个铁打的汉子也会因此而潸然泪下,当然,黄马福也伤心地偷偷流过几回眼泪,但他还是坚强地面对眼前的现实,面对自己的抉择.常言道:“既来之,则安之”.是啊!他相信,“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他更坚信,“天无绝人之路”.于是,还不满18岁的黄马福就这样走上了一条艰难而繁重的教学之路.


红门小学很小,却还是一所完小,一共只有7位教师.初出茅庐的黄马福就予以重任,当上学校的负责人.还在见习期间就走上学校的管理岗位,我还是头一回听说.可这所学校的校长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这对黄马福来说,的确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既要任课,又要安排每个老师的工作,还要排学校的功课表.由于学生少,教室也少,教师更少,学校只得采用复式班教学.而更苦更难的事是动员村民的孩子到学校上学,为了一个都不能少,为了让更多的农家孩子接受文化教育,黄马福和他的老师们经常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梅花香自苦寒来”,黄马福在红门小学艰难地度过了三年.虽然岁月荏苒、时过境迁,往事不堪回眸.尽管黄马福后来也因婚姻关系调到工作条件和教学环境比较好的学校,然而,每当想起这三年的磨砺和艰难历程,他还是深有感触,甚至感慨不已.因为这是他人生一种宝贵财富,一种精神支柱,一种力量源泉.真可谓环境造就人,艰苦磨练人,生活考验人.因为这三年,让黄马福增长了不少的学识和见识,也为他日后的成长与成功奠定基础.

二、带着教育梦,来到经济特区

2001年,是黄马福人生旅程的又一个转折点,也是他最刻骨铭心的一年.这一年7月,他作为福建省第六批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到厦门集美大学接受为期三个月的集中培训.就在培训期间,刚好厦门市海沧区教育局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校园长,闻讯后的黄马福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报名应试.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以笔试入围,面试第一的好成绩成功应聘.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总共只有短短三天的时间,招聘单位的有关领导就通知他已被录用,马上回原单位调动手续,并于同年的8月25日到岗接手海沧延奎小学校长工作.虽然在手续的过程中,黄马福对原工作多年的学校也是充满感情,也是依依不舍,甚至也想打退堂鼓.但经济特区的厦门也许对他更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更有用武之地,尤其是海沧这片教育热土,更是他施展才华的舞台.就这样,黄马福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大海,带着教育梦来到如火如荼的经济特区,来到了翻天覆地的海沧区,开始新的生活,接受新的挑战.

山与海的交融,乡村与都市的互补,是黄马福办学管理、教书育人的一大看点.他来厦门之前,曾在原福建维尼纶厂子弟学校、永安纤城中学小学部、永安九中小学部当过教师,做过教导,任过校长,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经验.特别是他担任校长的几年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的田径队、舞蹈队、合唱团等在永安市崭露头角,展现风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得到提升,成为三明市乃至福建省厂办学校的一面旗帜.而这些开拓性的经验也在黄马福以后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2002年8月,黄马福又一次予以重任,担任了海沧育才小学校长和书记的职务.这是一所有80%的农村孩子(其中53%是外来务工子女)且教育教学质量长期落后的学校,与他先前所在的某些学校没有多大的区别.然而,黄马福还是毅然决然地服从工作安排.面对这样的一所学校,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也深刻地意识到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这对黄马福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机遇和考验.走马上任以来,黄马福就与学校的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同心同德,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积极发挥广大教职工的聪明才智,挖掘教师的潜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校形成以教学为中心,育人为根本;以质量求生存,改革求发展,大力开展课程改革与实验研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取得显著的成效.黄马福上任后就为育才小学描绘出一幅宏伟蓝图,他明确提出“面对办学实际,千方百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握调整契机,一心一意创办‘五个一流’学校”的工作思路;以“一年大变样,两年成了样,三年好了样”为近期目标,以“为学生的一生奠基,对民族的未来负责,培养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为永恒宗旨;走管理强校,科研兴校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实施“以教师的发展带动学生的发展实现学校的发展”策略.八年来,海沧育才小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到处呈现出一派可喜的现象,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教育教学质量持续、稳定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硕果累累;课程改革独树一帜;教研成果、校园文化建设精彩纷呈;素质教育、德育活动领先一步.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育才小学已经从一所薄弱的农村完小迅速崛起、展翅腾飞,成为厦门特区小学教育的一颗璀璨新星,一面光辉旗帜,一扇对外窗口,一所口碑学校,在省、市、区都享有较好的声誉.同时,也使黄马福的教育梦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