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想启明教育之光

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15 浏览:16837

2010年最好的教育电影是一部印度片,叫《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用戏谑的手法嘲讽了刻板的教育模式;用鲜活的故事,表现了教育应有的本质:教育拓展人自由的边际,使人获得突破窠臼与成规的勇气,叫人能够有力量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我们释放与生俱来的创造力的那一瞬间的高峰体验,便是幸福的源泉.

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将人看作了一个知识的容器.既然是容器,那么个性、情感、想象力等,都不应该被鼓励,甚至不能被关注.这个容器在学习阶段不断装载乃至超载,考试阶段再将之倾倒出来,罄尽所有.当个体真正需要以独立身份去面对纷繁的生活时,我们却发现,传统的教育并没有给予这个容器什么有益的东西.

检测如人只是一个容器,那么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就仅仅是管道,或者传送带.可以说,这时,教师是另一种容器,他的工作就是先将自己盛满的固态知识,原封不动换到学生这个容器里.这种中间环节,与《摩登时代》中的工业流水线并没有多大差别.这样,我们的教育体系,看起来就仿佛由钢筋、水泥或者花岗石作为原料而建造,体态巨大,坚硬死板.机械、刻板、按部就班、墨守成规,成为最合乎逻辑的,并可以得到赞许的美德.而人的本质属性,那种属于生命内在需求的自由思想与美好创造力,全然被抹去了.

但问题在于,我们身处的世界,却并不是全然灰色的钢筋水泥丛林,而是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这种令我们愉悦的缤纷多彩,并非由机械与刻板所带来.恰恰相反,丰富多彩与参差多态,往往来自某些不甘寂寞、匪夷所思的念头,以及追随这个念头并乐此不疲的冲动.

创造是一个好词,一个褒义的,充满了明亮光芒的词.歌德说:“衡量天才的标准是有所创造,而所创造的须对人类发生有益的影响而且有持久性.”这是对创造这个词汇的高标准阐释,而如果我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个人的创造则表现在生活的每一处.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主角兰彻的创造力似乎与生俱来,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古灵精怪的点子,这些点子甚至更多的是恶作剧,而远非严肃的科学发明.于是,兰彻的创造的表现方式,就戴着叛逆的面具.这种叛逆并非呵佛骂祖藐视威权,并非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自得,而是来自对日常生活经验的颠覆,对既定思维方式的突破.思想往往伴随着勇气,思想跟勇气是孪生兄弟.在传统教育的既有成规中,因为思想的自由,而带来的追求自己人生,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的那种抛开一切的卓绝勇气,才如同那样,熠熠闪光.

崔卫平在文章中说,“你的腹中有一千道光芒”.人的“现代性”中包含着这样一个意思,即个人需要自己营造生命的意义,而不是由其他权威来代替.因而,这些光芒应该来自体内自由思想的本质冲动.我们如果将教育也纳入这个维度,那么,是否可以说,好的教育是源头活水,而非一潭死水;好的教育是叫人活泼,而非叫人死板;好的教育是启迪人的性灵,而非遏制人的天性.我们这些身处教育之中的个体,无论是学生或者教师,我们所要追寻的宝贵品质,这种精神启蒙,将更多的来自我们自身.所谓思想启迪教育之光,这道光芒,应由我们自己亲手去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