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教育的良心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81 浏览:17649

不止一次,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里的那句话,深深地撞击着我的灵魂,无论白天,无论黑夜——

她说:“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而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这是一个母亲松开手,第一次让自己的孩子走出自己的视线,第一次把自己孩子的成长托付给一个她所不知道不认识的人和环境而发出的感叹.这句话,体现了一个母亲此时此刻对外部世界的担忧,同时也体现了母亲们对教育的请问:教育,你能承担母亲们对孩子的希望么?你能对得起母亲们对你的信任和依赖么?

这句话,也让我们教育工作者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身在其中,众多的孩子和周而复始的职业生涯,我们可能已经不会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去深思教育对一个家庭的感受.我们早已习惯不断重复的生活,面对好学的学生、厌学的学生、成绩好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我们似乎已经早已有了应对的手段;教学大纲、部颁教材已让我们习惯处变不惊:纷至沓来的教改任务和络绎不绝的教学检查也已经让我们不再紧张和忙乱.沉着、平稳,习惯、平凡,已是我们生活的定势;一届一届的学生来了又走了,校门内外的天真烂漫已是校园风景不变的元素:那株老槐树似乎真不会老,而我们却不能不从青春走向衰老,从幼稚走向成熟.我们,还会去思考一个个母亲对教育的拷问么?

或许,我们真的可以不再思考.但是,既然从事教育事业,从选择的那天起就已经把青春和生命托付给了教育,那么,我们从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是就业.是啊,生在人世,我们总得为生存而奔忙,为妻儿老小,我们得首先解决生存的问题.稳定的职业是我们完成这些人生任务的必备前提.但是,所有的职业都可以完成这个人生的使命:生存,并不仅仅是教育所独有,教育也远不是天底下最能够让人流连忘返的所在,更不是能够让人轻易赚得钵满盆盈的行当.如果仅仅是就业,张莉丽何必要用自己的双腿,去换取几个孩子健全的生命?如果仅仅是就业,谭千秋就不必用自己的生命去呵护地震中的四个学生,他永恒的形象让多少世人泪眼婆娑!如果仅仅是就业,孟二冬就不必舍弃北京大学那样优厚的条件,只身到新疆支教,为新疆的孩子们付出自己的生命.很显然,在他们的身上,教育,是就业,但远远不是就业这么简单.

是职业.这是一个布道者的职业,传承文明、启迪智慧、塑造心灵,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青春与朝气的劳动者、创造者,使人类社会如大江大河奔腾不息.而布道者,恰如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用知识的圣火点燃了一个个孩子心灵的烛光——此刻,你照亮的何止是一个孩子,分明是整个世界!而要做到这一切,责任、奉献,分明来自你默默的爱心,分明来自你无私的心灵.这是这种职业必备的素质,更是这种职业的良心所在.所以,自古以来,你被请上“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接受世人的尊崇与膜拜.正是因为这种职业的特殊性,你得学会在漫长岁月中塑造人,得学会在寂寞冷落中成就人!

那么,张晓风怎么会怀疑这个职业的成果?怎么能拷问这个职业的良心?

不要质问那些善良的母亲吧!我们这个行业庞大的队伍中,确实也有很多不遵守职业道德的“同仁”,岂止是不负责任,岂止是心猿意马,岂止是见钱眼开,岂止是敷衍了事!面对一双双稚嫩的眼睛,面对一个个毫不设防的心灵,我们,真的做到了以身作则?真的做到了尽心尽力?我们的成果,真的可以无愧于天地?近日,媒体报道的河南一大学毕业生要钱不成活剥母亲的悲剧证明张晓风的质疑并不是毫无现实根据.这些,难道不能为我们敲响警钟么?我们,真的做到坚守住了教育的良心么?

北京四中语文教师李家声说过:“世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比医生还危险,庸医害的是一个人,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

诚哉斯言!如果我们时时、事事都能从心底里做到明白职业的危险性,面对每一个不设防的心灵都视为必须小心翼翼穿越的“地雷阵”,面对每一个含苞待放的心灵都能施予春风的抚慰和春雨的滋润,从我们的手上绽放出春色满园,用我们的心耕耘出生机一片,每一朵花蕾我们都没有忽视,每一颗心灵都得到了慰藉——或许,到这个时候,也只有到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真的守住了教育的良心,真的让教育的良心结出了真善美的果实:或许,也只有到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告慰每一个象张晓风一样的母亲,把你的孩子交给我,我能够对得起你的信任与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