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呼唤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23 浏览:17708

【摘 要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注重心情的教育才是美好的教育,才是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开启孩子心门的人,打开孩子的心灵,再用自己的心灵去沟通,这才是教育万变不离的根本.

【关 键 词 】教育纯真心灵交流

林格,当代中国有广泛影响的教育专家,他大胆新奇的教育观念给中国教育刮来一阵清新的风.在教育专家林格看来,时下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已经走向了教育本质的反面,从来没有一种成功的教育,身上会背负这么多跟教育无关的内容:升学,就业,致富,成名成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环境的一个普遍心态就是,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实现的,结果导致家长太累,教师太累,孩子也太累,因而教育生产力却很低下.

林格认为当下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是要重新建立教育价值观.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这里的“一”就是教育之根.现在的教育者喜欢做的事就是替孩子设计好未来,然后要求孩子去实现,这恰恰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和对孩子天性的劫持.由此,林格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回归教育的本质----纯真”.是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太注重教育的目的,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什么,这才算成功的教育.因而给教育添加了太多的期望值,附加值,其结果是,大家都疲惫不堪.缺乏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任何教育改革都缺乏深刻的思想支持.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一切教育目标都可以通过教育技巧实现,这恰恰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冲突的症结所在.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于无声处响惊雷”,孩子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内化,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无为而无所不为.孩子的本性是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当孩子意识到他在接受教育的时候,教育的意义已经失去了.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这句话我非常赞同,也是非常喜欢的.教育就是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教育应当回归到心灵深处.回归到心灵深处,其实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的彻底改变,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从关注向外的索取追求到凝神触摸自己的内心生命.传统的教育从未把孩子看做教育的主体,以知识为中心,把孩子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而不是知识的主宰者.因此,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孩子的心灵没有被教育者感应到,教育者不知道孩子们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因而一切教育是没有用的,教育的本真将离我们越来越远.教育者怎样才能与孩子进行心灵交流呢?

首先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孩子的反叛,往往因为教育者说话太多.对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经常听到身边的同事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一点不听话,我嘴巴都说起泡了,可一点效果也没有.是呀,靠打嘴巴仗来教育孩子,似乎已越来越不见效,家长“唠叨”,教师“唠叨”,其结果只会让孩子更加心烦,更加反叛.很多家庭教育的失效,是因为父母说话太多.学校教育的低效,也来自于老师们一刻不停地耳提面命.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实现“闭着嘴说话”,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

其次要让孩子敞开心灵,教育者必须学会示弱.教育者只有自己的内心变得柔弱了,才能缩小与孩子心灵之间的距离,更容易倾听孩子的心灵.可是在现实中,绝大多数老师和家长,唯恐在孩子面前不能树立自己的威严,他们习惯于高高在上,让人仰视,总是板着个脸进行说教,认为老师就应该声色俱厉.殊不知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孩子的心只能和你越走越远,这样的教育者只能让孩子感到害怕.有不少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你们说学生不好管,谁叫你不凶一点,我只要讲台上一站,脸一板(起来),你看有人敢捣乱不?”凶成了他们制服学生的法宝,凶成了他们炫耀的资本,可他们又哪里明白,因为你的凶,学生表面对你服服帖帖,可内心却早已叛逆.这样的教师,只能让孩子关闭内心,只能让孩子厌烦.教育家陶行知说道:“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会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一颗孩子的心,有了这颗孩子心,你会发现你和孩子的世界更加亲近了.我们的声音柔和了,我们的目光柔和了,柔和的气息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变成小孩子吧!示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第一素养.

最后教育者应学会把自己的精神能量传递给孩子.家长和教师,虽与孩子天天相处,却“形同陌路”,心灵距离很远.不少家长只知道花高价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让孩子用最好的东西,却疏忽了去关爱孩子的心灵,根本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其实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心灵的温暖.好的教育应该是心与心的感应,让孩子在心灵的碰撞与感动中快乐成长.做教师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凡叛逆,难以管教的孩子,多数都是关爱缺失的孩子,他们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身边冰冷的环境把他们的心也变得冰冷.

作为教育者应具备打开孩子心门的能力,不可抱着焦躁的心来面对孩子,我们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让孩子感受到“阳光”的温暖.真正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智力的开发,而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传递给孩子,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无声的行动有时能与话语一样重要,用行动去关爱他,让孩子感受到精神的力量,不仅是让孩子知道你在关心他,而是你真正理解他,知道他的难处,了解他的希望和梦想;让孩子从教育者身上知道,人有尊严,有力量,可以突破面前的一切困难.

我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这次半期考试考得不好,老师很着急,要我把孩子管严点,多给孩子安排一些课外作业,但我知道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孩子放学回到家,我把他抱起来,亲了亲,进行一次母子交流.

“半期考试考了吗?”我问.

“妈妈,考了,但我考得很差”,孩子很害怕地回答.

“没关系,很高兴你能说实话,妈妈表扬你,因为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孩子听到表扬马上来了精神.

“为什么考得不好,我们来分析分析,妈妈先听你讲.”

“因为我想早点做完,出去玩”.

“哦,那就是说没有认真检查吧?”

“是的,妈妈,我努力了,可还是考得不好”孩子沮丧地说.

“没关系,一次失败并不代表永远失败;一次成功也不代表永远成功.这次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你粗心,下次注意就行了,分数并没有那么重要,关键是知道上进就行了”.

我从来反对暴力对待孩子,孩子考得不好,内心本来就很恐慌了,再加上老师的斥骂,家长的暴打,只会让孩子更加恐慌,当他的心已经感到恐慌,学什么都是没有用的.抱着孩子好好交流,交给他分析问题,寻求原因的方法,用你的关爱,善意去影响他,孩子就能吸收并发挥这些伟大的力量,他会变得强大,有安全感,充满自信,而这些,比孩子某一次考试的好成绩,上某个重点学校,也比任何知识和技能的传递都重要得多.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我很喜欢林格老师的这句话,认为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注重心情的教育才是美好的教育,才是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开启孩子心门的人,打开孩子的心灵,再用自己的心灵去沟通,这才是教育万变不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