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教育路径探究

更新时间:2023-1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328 浏览:118289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现代化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方面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的滞后性等因素影响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更影响了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认清和把握新形势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追求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高等职业院校开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力量.在和谐人才培养的复杂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占据最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面对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社会适应性压力和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提高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愈显重要和急迫.

一、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兴起和发展,各个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可喜可贺的成绩,但面临新形势、新的时代要求,高职思政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解决.

(一)对德育本质的认识存在严重的偏差,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育严重脱节.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一个严重误区,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是单独的教育,可以脱离其它诸育和学生的整体生活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甚至在相对封闭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德性,功利性的突击组织专门的活动,设置单独的课程,把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在一个集中的时段、特定的空间里进行的事情,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思想政治问题.

(二)对高职教育目标理解不到位,重“技能”轻“德育”现象严重.

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且实习、实训的课时占有较大的比重.能力本位教学体系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的政策定位,已得到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同.但在挑战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同时,又走入了这样的认识误区,即高职教育是着重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的教育.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主渠道作用没有很好发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存在着教学效果不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高职院校生源层次多、来源广、文化素质偏低,心理困惑较多,教师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缺乏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第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普遍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导致一些教师疲于应付,缺乏钻研教学的时间和精力,不少教师知识陈旧,教学内容不鲜活,教学方法落后,多采取“填鸭式”的单向灌输,形式单一,不能很好地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获取、分析、贮存、处理思想信息,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第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班级学生人数多,教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位学生的需求,组织教学有一定难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高职思政教育路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继承传统、发挥优势、开拓创新,一方面要拓展高职院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领域,不断寻求更多、更新的工作支撑点,另一方面要赋予传统更多更新的内涵和外延,保持思政教育工作的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追求思政教育理念的人性化

1.高职思政教育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

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德育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亲和力及独立人格.高校德育必须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学会判断和选择.高校德育重点应从传授道德知识和灌输现成结论,转移到让学生掌握批判的武器,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力、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的教育上,让学生学会自己面对人生,创造生活.

2.高职院校德育要倡导学生追求自我完善,获得全面发展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个行为所构成的,行为优秀不是优秀,习惯优秀才是真正优秀.一两个顶尖的优秀行为也抵不上一个优秀习惯.只有习惯优秀才会为行为优秀提供制度性的保证.管学生一生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高职院校要以德才兼备为要求培养学生,才会使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和责任升华.

(二)开辟思政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1.加强和改进思政教育理论课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承担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的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第一,合理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发挥声、光、电的辅助功效.教学中合理使用音像资料,可以使枯燥的理论说教变得直观、生动.

第二,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与专家讲座.可以适当打破教材的限制,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集中讲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还可就社会某些重大事件与问题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回答大学生的提问,与大学生进行直接交流.第三,要推出精彩一课,建立互动论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两课”教学中来.在“两课”教学改革实践中,要求每位“两课”教师都要为自己推出一堂“精彩一课”,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过程等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特色.第四,要课堂教育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手段,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发挥校园文化这一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政教育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和延伸.要大力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会实践、技能竞赛、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3.发挥优势,建立校企合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在实践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校企合作的思政教育模式.一是学校和实习单位合作,加强对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校外实习不仅成为学生实践技能提高的必要环节,也成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二是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积极引进和渗透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三是与企业联合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从业意识和提高学生从业素质的活动,如联合开展学生创业(就业)知识竞赛、技能大奖赛,邀请企业技术能手做专题报告,带领学生到企业观看技术能手现场操作,观看企业职工技能大赛等,不断提高学生的从业意识,培养并增强学生专业兴趣,激发其求知练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

(三)开拓教育主体的多元化

1.优化组合校内人力资源,创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新局面

为克服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学院要积极倡导教学与实践两个环节互通,畅通全员育人渠道,努力形成大思政格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承担课堂教学和科研外,兼任辅导员,辅导员在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还适当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课程及相关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两支队伍在角色和工作职能上的相互转化.建设一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研究者、管理者“三位一体”的专业化、职业化、稳定性的思政教育队伍.


除了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以外,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师也应承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在专业教学中可以渗透思想政治理论,指导学生认识技术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体验技术中的人文精神.基础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同样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自然、社会、他人和自己,正确认识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法律.因此,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应自觉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自觉融入大思政教育格局中.

2.充分发挥外聘教师这一资源优势,提高高职思政教育水平

外聘教师作为当前高职院校师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利用的资源.外聘教师主要来自校内退休的返聘教师以及校外聘请的专业技术人才与高级管理人才.他们大多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与一线工作经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独特的群体优势.

3.整合社会人力资源,发挥校外人员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积极邀请优秀的企业家、行业资深人士走进校园,组织讲座、“与学生面对面访谈”、模拟招聘会、供需见面会等活动均是引进优秀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的有效措施.企业家们自述的人生历程,尤其是他们自己亲身经历而凝练出来的企业管理理念和人生哲学,对学生们的触动非常大.这些活动的开展直观而感性地给学生以思想和品德的教育,对帮助高职学生正确的定位,树立自信心,养成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的系统化

质量综合评价就是将专家督导组听课与评价、同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与学生考核四个方面的评价结果分别赋予一定权重,其中专家督导组听课与评价结果权重可为0.30,同行教师听课与评价结果权重可为0.20,学生评价结果权重可为 0.30,学生考核结果权重可为0.20.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后得出综合结论,可作为任课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这种评价体系有利于激发政治课教师不断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保持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高度热情和信心,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