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活看教育现象

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519 浏览:129434

摘 要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教育,新的教育不仅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幸福,同时也要考虑教育从业者的可持续发展与幸福.

关 键 词 :评价标准 教师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59-02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是我二十年前就听到的一句话.至今我也不知是谁,在什么时候最先给教师这一职业罩上这么神圣的光环的.我只知道从事这么崇高职业的教师们,在如今提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教育的时代,他们的生活状况却是灰色的.这种现象背后究竟折射出怎样的教育现实,本文力图作出一些诠释.

1.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因为我看了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写给他爸爸的一个留言条.现摘录如下:

敬爱的爸爸:

您好!

我知道您工作很辛苦,每天夜里十一二点,我和妈妈都睡了,你却还没回来,每天只睡几个小时的觉.看,才三十几岁的你就已经有许多白头发了.爸爸,这都是因为你每天太疲劳了呀!

爸爸,我知道您非常疼爱我,但有时还惹您生气.爸爸,我知道我错了,请您原谅我好吧!爸爸,我在心里是多么地爱您呀.当我写到这儿的时候,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爸爸,我在家里很暖和,你在学校冷吗?现在又是十一点了,我实在困了,我得睡了, 你早点回来吧!

爱你的女儿 毛毛

2005年12月9日

我的爱人是本市一所学校的高中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取得的成绩相当不俗,也受到学校的器重和各级机关的表彰,属于成功者的行列.但我最清楚他每天都是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一天到晚泡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天不亮就匆匆离开家,顾不上给孩子做一顿早饭;深夜才筋疲力尽地回到家中,孩子早已在等待中睡着.平日里忙碌不说,节检测日还要给学生补课.孩子的期待是正常的,他太想爸爸了.我也曾抱怨:你到底还要不要这个家了?他总是歉意地笑笑:我们学校老师都是这么样,其它学校更是如此.

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我们要提倡的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状态吗?”是不是教师只有牺牲了健康、家庭、亲情等这些大家视若珍宝的东西之后,才能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

一心扑在工作上,讲奉献精神固然可嘉,但没有了正常的生活,却很难让人觉得这是一种值得提倡和称道的生活方式.难道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不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只是为了证明教师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吗?事实上教师是一个职业,是千万个职业之一,和其他职业并无根本的不同,太阳不会特别地照亮这一块,郑重其事地宣布教师这个职业是最崇高的.这只是把老师送上神坛.而神坛从来都是祭坛的同义词.无论站在哪个角度分析,我们都不难发现生活和工作这两者对任何一个人都必不可少,都不可偏废.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现在,社会评价一所学校是否优秀的标准非常直接,一看这个学校的学生是否学得好,学得有出息,毕业时能比较容易地考入同样好声誉的高一级学校;二看尖子学生、精英学生的成绩.超越了学校在其他方面的努力,每年中考的有多少考上重点高中,高考的有多少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每年的学科竞赛这所学校有多少学生获奖.这是他们所关注的焦点.这既是他们作为家长的希望,也是他们作为消费者理应享有的选择权.现在任何一所学校如果想树立或保持自己良好的社会声誉,就必须拿出令家长信服的业绩.

从教育诞生的那一天起,为社会怎么写作就成为教育固有的生命特质.在知识越发凸显其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作用的今天,教育自当更加主动地密切与社会需求的联系程度.现代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为顾客提供最便利的怎么写作.这种理念渗透到教育行为中,使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逐步转变为怎么写作者与被怎么写作者的关系.随着教育市场由卖方市场向写方市场的转变,必然要求学校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怎么写作,学校必须按照学生家长的需求,不断调整怎么写作方向,否则学生和家长就会行使自己的选择权.而被怎么写作者的选择权实际上是对学校教育无形的评价.基于社会对学校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很大程度上又左右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和导向.这样,来自社会、学生家长、学生、学校领导等各方面压力都会最终转嫁到教师身上.因此,在意识层面大家都知道分数不能证明什么,但老师身不由己.


同时,现在各行各业,包括学校在内,都实行竞争上岗制.在学校,衡量老师的一个重要尺码更多的是你在学校所任学科的学生分数.学校长则一学期考一次试,短则一个月考一次.试想哪个老师甘心落后,甚至于面对下岗的境地?他们除了精心备课以取得教学效率之外,在对学生的学习时间上,又有哪一天又敢放松一刻?老师们身不由己地辛苦着、奉献着,已习惯于这样的生活.也许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认为本该这样生活,只能这样生活.

3.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其实,对一所学校的评价除了有“社会标准”,还有“理论标准”.

“社会标准”是由强大的社会观念及需求驱使的考试成绩的标准,是功利性标准.“理论标准”是来自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而现实对学校的评价已陷入了只向“社会标准”倾斜的严重现象.

教育万不可急功近利,这在当前人心较为浮躁的情况下更应有清醒认识.也许大家知道,我国中学生在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上屡屡摘金夺银,但这背后不知有多少人充当了这些幸运者的陪衬.最能反映原创性成果的诺贝尔奖,我国至今仍是空白.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质量的评判似乎只看重一个“分数”,而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录取新生却并不注重入学分数,他们每年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申请人员拒之门外,他们较多考虑学生学习成绩以外的,如领导才能、社会经历、个人特长等.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中学生课余参加体育、艺术、社团、俱乐部和社区等生活远远多于我国学生.教育部有关部门也做过调查研究,结论是我国中小学生理科教材难度世界第一,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远落后于欧美.遗憾的是这种状况至今却没有改观.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本质应该有着更加职业的理解,我们是否允许自己的职业理性为从众意识而淹没?作为个体,我们也许无力改变教育体制,我们也不可能苛求社会上的人们都能达到教育理论者的水平,让人们运用“理论标准”来理性地客观地评价学校,但我们教育工作者自己应不至于让自己迷失在“社会标准”的汹涌之中.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主体的确立和发展.能否为学生主体提供充分的发展时空,这是考察是否是一所好学校的最重要标准,也应该是考察教师是否优秀的标准.

理想的教育是关怀生命的教育,是致力于生命自我实现的教育.“教学法的艺术品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过程中师生同在的交流和对话关系,达成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自我实现,也是教师的自我实现,师生双方共同在教育中臻于自我当下的完满和超越.

只愿我们的教师早日超越分数这一单一概念,真正致力于以人为本,效力于可持续发展.

记得曾有有识之士说过这样的话:“若干年后,考试的东西全忘了,剩下的就是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我们也许曾处于“青山缭绕疑无路”的境况,但我们踮起脚尖向前望,展现在眼前的会是“忽见千帆隐映来”的景象.到那时,正如著名的教育家朱小蔓教授所说“教育不仅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幸福,同时也是为了教育从业者的可持续发展与幸福.”

在经济发展方面,各国鉴于以往的教训,都特别强调环保,保护水资源、空气、土地不受污染,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道理,我们也应该重视教师资源的可持续使用.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将是在培养了能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的同时,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的同时,在分享学生们各自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谈谈自己的健康的身体、幸福的家庭,谈谈孩子欢乐的笑声、父母舒展的眉头,真正感受到作为教师的骄傲与自豪.